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长效机制构建

时间:2024-04-24

孙海涛+丛煜+王雁菊

[摘要]高校民主党派人士在全国民主党派人才队伍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基本途径是立足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在科学领导机制、调研工作机制、民主协商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考评奖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这对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院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长效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26-05

※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GXTZA14)的研究成果。

高等院校汇聚一大批文化层次较高、学科领域众多的党外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民主党派人才队伍结构出现新变化,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已成当前学界探讨热点问题。在全国民主党派人才队伍结构中,高校中的民主党派人士占有较大比重,其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地位举足轻重,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体制机制需要继续完善。因此,加强高校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建立其长效机制构建,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将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科学领导机制,在组织机构建设中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

高校民主党派人士大多是具有独特专业研究方向的高层次知识分子,其专业素质能力,已毋庸置疑。但因知识结构及专业领域的局限,以及基层组织机构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高校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必须首先构建科学领导机制。

目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机构在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既有统战工作领导问题,亦有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的党政领导对统战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熟悉程度有限;统战部门组织领导力量减弱,统战工作机构萎缩,专职统战工作人员数量不断减少;一些高校的统战部门没有固定的统战工作经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很难开展;高校年轻一代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经验不足,政治能力还需进一步锻炼;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只重数量增长,片面要求高学历、高职称,往往忽略发展对象的参政能力与政治素养;党派基层组织管理和活动较为涣散、凝聚力不强,无法增强党派成员的党派意识。[1]上述种种问题表明,缺乏科学完善的领导机制,已经严重制约影响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建设及其政治价值的实现。

体制提供关系框架,决定管理方式;机制侧重于运行,具有调节功能。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制优劣的价值评判。因而,构建科学的领导机制,将有助于组织机构的高效运行。针对目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机构建设滞后的基本现状,在领导机制构建上,必须健全参政议政的组织机构,构建科学领导的支持系统。具体应对策略主要是从高校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和民主党派机构组织建设两个层面来加强建设。首先,高校党委统战工作领导方面,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议政的组织机构建设,确立政治合作与政治引领相结合的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其次,民主党派机构组织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参政议政组织机构的制度化建设,实行制度建设与责任分工相结合的领导机制。不仅让一批党派意识与参政能力强、政治素养与专业水平高的专家学者走上管理工作岗位,也要将参政议政工作纳入建设发展规划及目标绩效考核之中,并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成立参政议政专门机构即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

构建科学领导机制,强化民主党派组织机构建设,其核心是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素养。因此,无论高校党委统战工作领导,还是民主党派组织机构建设,在实践工作中,都应强化学习意识,不断完善素质结构。从党委统战工作要求看,主要负责领导应了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史,具备较高的统战理论及政策水平;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看,必须加强政治理论与形势政策的学习培训,具有一定的把握和解读执政党的方针政策的素质能力。只有双向的政治素养提升,民主党派在参与民主管理或参政议政实践中,才能把握政治方向,提高理论政策水平,真正具备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基本政治素养。

二、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在制度创新改革中优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外部环境

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既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加强自身建设,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前提基础;而外部环境的改善,则会进一步强化参政议政能力水平的提升。由于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是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体制框架内、在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这一主要形式来加以完成的。因此,在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中,尤其对于基层高校民主党派而言,如何破除影响和制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体制机制外部性障碍,则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展缓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机制不够完善,且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民主协商的渠道不畅通与信息不对称,影响和制约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一方面,关于民主党派如何参政议政只有文件规定,缺少法律法规的明文保障。而且这些文件仅仅对民主党派如何发挥参政议政职能作了原则性描述,并没有一套完整详细的制度性设计。[2]另一方面,在现行的以官本位为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下,执政的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之间,所谓的政治领导往往被异化为行政领导,所谓的民主协商,却缺少相应的政治地位与平等的对话机制,以至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知情度和参与度远为不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的有效发挥。

加强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演进的内在要求;不断走向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随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改革力度,以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依靠制度建设保障民主协商机制的有效构建,从而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提供外部动力。

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就高校层面而言,主要应抓住制度创新改革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协商民主内容形式,完善协商对话表达机制,来搭建民主协商制度平台,推动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一般来说,协商民主具有平等性、公开性和公共性等基本特征,这要求在协商民主条件下,民主协商参与主体间的地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协商的内容程序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民主协商的表达诉求方式应该是广泛多元的。所以,在民主协商机制构建中,一方面,必须要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上,创新并完善党外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机制,通过合理安排民主党派行政管理实职工作岗位,让其亲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或国家政府重大问题决策,进而满足其参政议政的知情需要和利益诉求表达的平等对话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制度规范,即把民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在决策的全过程中进行协商,这样才会切实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最后,民主协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也需要在制度创新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协商民主内容形式,积极探索实现民主协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制度与听证质询制度。

三、构建调研工作机制,在资源整合共享中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

调查研究工作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建言献策的前提基础,只有开展深入实际、反映民意、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才能形成高水平提案,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进而为各级党政部门在相关领域做出重大决策或出台改革政策提供必要的智力保障。开展调研工作,要求调研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虽然,高校民主党派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知群体,其能力素养完全足够应对调研工作,但专业素质能力与参政议政能力毕竟有着极大的不同,并且调研选题的内容范围与调研工作的程序方式,也与学科专业调研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因此,调研能力水平的提升,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对调研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民主党派必须具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参政理念,必须深刻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对当前社会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突出矛盾要有着较强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鉴别力。但是,从目前高校民主党派调研工作现状看,深入基层调研动力不足、联合调研能力欠缺、调研经费缺乏保障、党派人才资源缺乏整合、整体参与程度过低等机制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高效、合理、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工作效率、取得调研科研成果、形成建设性有效提案的基本保障,因此,提高民主党派的调研工作能力水平,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密集、学科种类繁多的整体优势,围绕资源整合共享来科学合理地构建调研工作机制。

第一,创建参政议政人才资源库。人才资源库是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人才资源整合的主要依托。在人才资源库创建上,可以发挥学校党委及统战部门的领导作用,有组织地采集参政议政相关人才的基本信息,形成数据库,并且适时更新。人才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既可在院校组织范围内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也可在地方政府间相互交流。人才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将有利于调研课题的立项及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第二,设立协作攻关课题项目。加强人才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调研与提案工作的重复性劳动。由于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人才队伍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因而,在权威组织机构引领推动下,设立集体攻关协作项目,就可使有限的人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第三,完善联合调研工作机制。参政议政人才的集体协作攻关,已经初步发挥了高校人才资源的整体优势。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实现多部门、多领域、多层次的广泛合作与有机整合。具体对策是各党派协商成立联合调研工作组,整合学科专业队伍,针对影响国计民生的一些重大战略性课题,组织联合调研,这样就会全面提升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能提高调研课题成果的转化率。第四,搭建建言献策资源共享平台。在确保参政议政人才信息安全条件下,以互联网络技术为载体,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使其通过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不断提高调研选题的针对性,以及课题项目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四、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在网络平台搭建中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信息渠道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表达民意,服务社会,这四项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内在要求,是其实现有序政治参与、体现政党地位价值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多种因素制约下,参政议政以影响政府决策,表达民意来维护社会公正,却往往事与愿违。这其中,除了有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局限的内在因素,同时也存在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外部性影响因素。在外部性因素中,参政议政的信息渠道是否畅通,社情民意信息的反馈机制是否健全,对于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畅通信息渠道与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是民主党派实现高水平参政议政的关键环节。因为,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咨政信息,就无法做到知情参政,就会影响到参政议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而提案办理结果反馈不及时或信息通报不能下达基层群众,尤其多年以来与社会民生直接相关的社情民意信息一直缺乏受理反馈机制,都将会极大地影响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热情,甚至是削弱参政议政能力。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势必使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滋生隔阂,激化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新兴阶层的成长崛起,网络微博时代的到来,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利益诉求表达愿望也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参政议政的工作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参政议政平台,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已经成为民主党派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参政议政体制机制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络是社会公众表达民意的特殊场所,同时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形式、新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技术,能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信息渠道,增强民主党派的信息辨别处理能力及其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能力。但目前,以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以集体形式利用互联网发布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表达本党派的政治主张和观点以及进行其他政治参与的案例仍然十分鲜见。在民主党派网站上的开放式论坛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博客、微博更是难觅踪迹。[3]虽然,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文化素质决定其完全具备网络参政议政能力,并且由于身处基层,在社会群众基础和反映社情民意方面,还有其特定优势,但在学科专业科研压力下,加之政党意识不强,参政热情不高,则直接导致了现存民主党派网络参政议政的不作为状态。中国社会问题矛盾之原因有万千种,但都会归结为体制机制性问题这一本质原因。应该说,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民主党派。因此,提高民主党派的网络参政议政热情,增加参政议政的信息渠道,进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必须要构建以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的信息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网络参政议政的制度化建设,使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让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常态化,实现调研提案工作走向科学化。这样,不仅会形成知情基础上的特色参政议政,而且也会扩大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五、构建考评奖励机制,在制度保障政策中激发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创新活力

外部环境的改善,信息渠道的拓宽,已经为民主党派提供了良好的参政议政基础性条件,但作为高校民主党派这一非专职、非专业的特殊参政议政群体,制度的严格规范与保障政策的确立施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制度保障政策的激励,就缺乏参政议政的动力。只有科学构建考评奖励机制,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参政议政的创新活力。

高等院校是高层次参政议政人才的聚集地,也是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的人才输送地。目前,高校民主党派人士占全国民主党派总人数的15.8%[4],如何开发这一宝贵的参政议政人才资源,成为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所应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在发展规划与政策倾斜上,主要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并将科研水平视为重中之重。虽然,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品牌地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但大学的发展,毕竟是以大学精神为发展底蕴的。尤其作为大学中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社会良知的守护人。从本职工作上说,他们必须“妙手著文章”;但从社会责任上看,他们更应该“铁肩担道义”。所以,高校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应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参政议政的工作成效,同样应该配备相应的考评制度与奖励政策。

考评制度与奖励政策是考评奖励机制构建的核心内容,是激发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创新活力的制度政策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考评与奖励的有机结合。既要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也必须配备相应的保障政策与奖励政策。对于党派成员中从事教学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从制度上保障其有足够的外出考察活动经费与课题调研立项的专项经费,在评职晋级和工作量考核上,要给予适当的政策考虑;对于党派成员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把参政议政业绩作为干部考核和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工作热情,而且也能为其实现高水平参政议政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六、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在队伍结构优化中保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持续发展

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是以丰富的人才储备作为基本保证的,实现高水平参政议政,必须要有高素质人才来提供智力支持。从全国民主党派人才队伍结构看,高校民主党派人士所占比例接近1/5,可以说,高校民主党派在发挥参政议政职能方面,其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将愈发彰显。虽然,近年来高校党派成员数量与日俱增,参政议政人才不断涌现,参政议政能力有所增强,但以参政议政的素质能力要求衡量,仍存欠缺不足。目前,高校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问题,仍然无法绕开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永恒话题,而所谓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既有培养选拔机制问题,又存在人才队伍结构问题,这两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持续深入发展。因此,必须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及培养机制。

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是解决高校参政议政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主要途径。在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方面,必须注重制度化建设,要将民主党派后备干部人才培养及党派成员发展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实现合理政治安排、公开选拔竞聘、理论学习培训与实践挂职锻炼的有机互动。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方面,应注重党派成员力量的均衡发展,尤其在理工农一类院校,要突破参政议政的专业壁垒,将人文社科专业人才相应纳入参政议政群体,形成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党派界别的互助协作。这样,既优化了参政议政的党派结构与专业结构,同时也实现了参政特色与能力建设的相得益彰。总之,通过构建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而打造一支界别鲜明、力量均衡、素质过硬、结构优化的参政议政人才队伍,不仅是民主党派提升参政议政水平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推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建设及长远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成.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任纪虎.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议政建设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3]王鑫帅.论互联网时代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4]靳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高校民主党派高层次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座谈会在北大召开[EB/OL].http?押//pkunews.pku.edu.cn/xwzh/2013-04/21/content_269409.htm.

责任编辑董瑞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