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钱佳黎
赏析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钱佳黎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方法改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作为初中语文的阅读目标之一,这就明确了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主要是为了“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古代诗词犹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万口传诵,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每年的中考说明中都有明确的测试内容。由于古代诗词离学生年代久远,加上文字叙述与现代文完全不同,所以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迎难而上,达到提高学生素养与中考得分的双赢,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为此,笔者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从改变古诗词教与学的方法着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古诗词教学案例,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读”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语文学习之母,启迪智慧之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自古至今,诵读一直是学习古诗词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受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意境形象,才能体会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意蕴,进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过去学习古诗词时,笔者喜欢组织学生集体齐读,也许是因为齐读气势宏大,声音洪亮,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朗朗的读书声还可营造出课堂热烈的气氛。然而齐读也容易生出一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不能完全发现学生出现的读音错误、停顿不当、重音不到位等情况,而且齐读易受同学间的影响,容易出现语速过快、节奏失调、语调拖沓等弊端,更难于个性化地体悟作品的情感美。在新课改实践中就改成了以自主诵读为主的多样化诵读方式,包括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师生吟诵、分角色读、配乐读等。这样就能把学生直接带入诗词的境界,读出个性,读出情感,读出诗的生命和内核。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通过自主诵读与体验,加上受教师范读的感染,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的情感,进而达到与诗人的感情共鸣。如真切感受到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豪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自信;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悲壮;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齐读是很难深切体会到的。只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自主诵读,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现代诗人郭小川说:“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随处可见其遣词炼句之美。传统古诗词教学都是教师唱独角戏,从朗读的重音、轻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要领,到逐字逐句逐段的解释分析,事无巨细,生怕漏了什么。教师满堂灌,学生整课记,师生身心都很累。后来有了多媒体,教师用机器灌,学生根本跟不上,效果更差,学生更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笔者尝试运用合作品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诗意,亲身领悟古诗词的语言美。合作品析分组可以是同桌的2人,或前后桌的4人,或合作学习小组的6人。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其中有这样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说其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为让学生深切体会这个“见”字的妙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品析把“见”字改成“看”“望”等其他字的效果。在交流共享过程中,有组学生提出:“见”是无意中的偶然相见,“看”或“望”是心中先有南山,是有意去望。另外一组学生补充:“作者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与无意中见到南山美景时的心情是相互映衬的。”教师在肯定学生体会深刻的同时,点明“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别,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可以说一个“见”字,使诗味悠然。怪不得连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也说过: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接下来品析“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时,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该诗语言之美:作者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此类例子还很多,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等等,学生都是在合作品析中体会其滋味、揣摩其意蕴、探究其妙处的。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只有引导学生感悟到诗词中美的意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传统古诗词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时,一般都用启发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新课改实践中,笔者改用画面联想、探究想象的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再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一幅幅直观、可感、可触的意境画面,进而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美,身临其境地体验简约语言下的“言中之境”。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这首词只有28个字。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诗人摄入古诗中的意象,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语言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这里诗人选择“夕阳西下”的时刻,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这些意象,赋予他们以独特的情趣:枯、老、昏、小、古、西、瘦等。学生通过感知这些意象,通过有形的自然之物,体会那无形抽象的“断肠”之情。然后,在感知画面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探究诗中的意境美。整个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只是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外的人,他骑着一匹瘦马,为什么瘦?走在古道上,是一个人吗?任西风吹打下他的神色如何?见到枯藤,老树,昏鸦的心情怎样?小桥,流水,人家引起他怎样的思绪?夕阳又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的探究重组就能让学生把简单的意象重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勾勒出一个流浪天涯的寂寞旅人,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及作者感情的感受。
运用画面联想、探究想象的方法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引出诗词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更能开启学生的智慧、美化学生的心灵,以至产生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又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笔者同样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在心灵深处投影出诗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透过“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等客观图景的美丽画面,品味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
总之,古诗词用它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思想情感去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让中学生走近古诗词,亲近古诗词可以受到很好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的过程中,道德情操得到熏陶,人文底蕴得到提升,欣赏品位得到提高,健全人格得到发展。古诗词深厚的内蕴美及博大精深的造诣,也一定会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新璋.诗词鉴赏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3】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
【搞 要】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争取提高学生素养与中考得分的双赢,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改集体齐读为自主诵读,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改教师解析为合作品析,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改启发思考为探究想象,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三个方面就改变古诗词教与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初步的探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