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08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助推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策略有:创设思考情境,诱发思考欲望;关注“做数学”,提供思考机会;鼓励学生质疑,形成思考习惯;开展合作交流,进行充分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关注数学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抽象性强,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造成了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此外,不少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制约了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新课程理念已经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打开了一扇门,在此理念下教师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努力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体验到数学的无限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开放的视野、积极的心态去思考数学问题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1]。下面,笔者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一、创设思考情境,诱发思考欲望

思考情境即“教学情意场”,既是一种有形与无形的组合,又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教师不能机械地创设思考情境,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思考情境的创设通常要体现“四性”:一是情感性,在创设思考情境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情感的投入;二是主体性,所创设的思考情境,要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全员性,所创设的思考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四是全程性,创设思考情境,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不能可有可无,不能时有时无,也不能先有后无。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已有的结论,而应是通过亲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去掌握探究的方法和领悟知识的本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教学目标,贴近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出发,创设适切的思考情境,以此诱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合适的思维意向。当然,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口味”,教师可以适当开发一些有利的素材,合理利用一些学习资料,以此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素材中积极思考。

案例1  商的变化规律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齐):有!

师:在西游记中,唐僧与徒弟四人的取经十分艰难,尤其是食物的获取十分困难,而猪八戒的食量又大如牛。大师兄孙悟空2天给猪八戒20张饼,但猪八戒很不高兴,认为太少了。聪明的孙悟空想到一个方法:“那我就20天给你200张饼吧!”猪八戒大喜,连连点头,心想:“这下可以多吃点了。”你们觉得,猪八戒真的可以多吃吗?孙悟空是用什么规律将猪八戒糊弄过去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出示课题)

师:(拾级而上)商的变化规律需要从除法算式中探寻,那我们先来计算几道除法算式。

200÷2=   200÷20=   16÷8=

200÷40=  160÷8=    320÷8=

……

教学中,学生的眼睛睁得更大了,思考也更认真了,动手实践也更积极了。不难发现,创设的思考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二、关注“做数学”,提供思考机会

数学思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没有数学思考的数学课堂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融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对此,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四个思考的机会:

一是提出問题时。思考源于数学问题,适当、恰当、精当的数学问题能牵引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对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有效性、开放性、深刻性和层次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是动手操作时。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取直观的感知,形成直观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动手操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探索、发现、领悟、抽象、概括,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是质疑问难时。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质疑问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是回顾反思时。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倒不如说是“学会数学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数学学习,思考数学的内在本质,提高思考的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让学生“做数学”,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善思的习惯,因为在“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思维的参与,可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这种思考和体验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不断提高。

案例2  角的初步认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角。老师的这个口袋里有一些调皮的图形,你们能闭着眼睛摸出里面的三角形与长方形吗?

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师:在摸的过程中,请大家感觉一下长方形与三角形有何相同之处。

生1:摸到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边,都是角的一部分。

师:那圆与椭圆和它们相比,有何不同呢?

生2:它们的边是弯弯的,和角不同。

师:其实角不仅存在于图形之中,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家看这些物品中有角吗?都藏在哪里呢?(教师用课件呈现部分图形,指名回答)

师:下面,先请大家试着画出一个角,再与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角大。(学生自主画角后,教师演示规范的画角方法)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画角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大家选择课前准备的一些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做角,同桌合作,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角又多又好。

……

教学中,基于教学进程,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搭配不同的“做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调试,引导学生操作,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探究始终围绕着“角”真实地发生,使得思考更有意义。

三、鼓励学生质疑,形成思考习惯

鼓励学生质疑,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三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和锻炼思维品质,二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学数学,三是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通常要做到“四让”:一是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二是传授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三是提供质疑的时机,让学生便于质疑;四是培养质疑的习惯,让学生乐于质疑。

古人强调“读书须有疑”,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学习中,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有了主动向着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就能激发自身的积极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捕捉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一旦能在数学课堂中维持质疑的状态,就会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境界,就会在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深化认识,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2]。

案例3  商不变规律

师:刚才已经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现在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陷入思考。

生1: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商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非常好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探索,看一看其中有什么规律。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生2: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探寻其中的规律。

师:真是个好方法。

生3:例如45÷5=9,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减1,得出(45-1)÷(5-1)=11,商变大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加1,得出(45+1)÷(5+1)=7……4,商变小了。

生4:例如36÷36=1,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加1,得出(36+1)÷(36+1)=1,商没有变。

生5:又如40÷5=8,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减5,得出除数是0,无意义。

……

师:通过举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6:根本无规律可循。

案例3中,教师明晰“疑”与“问”的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质疑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金钥匙,让学生在解疑释疑中深化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提升思考能力[3]。

四、开展合作交流,进行充分思考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在很多问题的认知上还很肤浅。合作交流,既可以让学生拉近相互间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合作交流,通常应做到“四个恰当”:一是恰当选择合作交流的时机,让学生的合作交流顺利进行,并迅速产生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二是恰当设计合作交流的话题,既要联系实际,又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三是恰当安排合作交流的小组,让每个学生能在不同的角色定位上都得到满足;四是恰当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既要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又要能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还要能助推学生融入数学问题的探究之中。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有效地将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和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分工责任,也就有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时空。事实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不仅是相互依存的对立关系,还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比如,解决复杂问题时,学生单靠独立思考极易思维卡壳,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让问题快速获解。此时,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团体协作的精神,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则可以让思考更加充分,让学习更加高效。

案例4  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在教室里找一找它们的身影吧!

生1:黑板是長方形。

生2:门也是长方形。

生3:窗户是正方形。

……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一下找出了这么多。那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眉头紧锁,有的胡乱比画,有的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

师:看来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那就请大家在各自的学习小组里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常常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急切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思考的成果;或者迫切想要通过交流解决思考中的疑惑,拓展和修正自己的想法。案例4中,执教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因势利导地组织合作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在合作交流中完美绽放。

总之,学生思考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以贯之地落实在每一节课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思考情境、关注“做数学”、鼓励学生质疑、开展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快乐地思考和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屈广泽. 数学教学之我见——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新课程(教研),2010(03):135.

[2] 牛志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9(02):129,131.

[3] 吴珍满. 数学需有“悟”——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J]. 新课程(小学),2015(12):155.

作者简介:常琴(1979—),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