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 要] 提高习题讲评的有效性,通过习题讲评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开展习题讲评来提升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策略:引领深入思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提炼方法,提升思维的概括性;探求一题多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 习题讲评;思维品质;培养;课堂教学
习题讲评不仅是复习阶段独有的教学活动,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的习题讲评教学可以完成数学规律的揭示,实现解题技巧的总结,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习题讲评的适切性直接关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提高习题讲评的有效性,通过习题讲评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习题讲评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既符合数学知识的发展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成长逻辑。这是因为习题讲评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学生完成了相关习题并且得到批改之后,教师运用自身的逻辑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对应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习题讲评的理解有所偏颇,有些教师将习题讲评课打造成“核对答案课”,让学生深感枯燥无趣;有些教师沉迷于“题海战术”和“就题论题”,令学生不堪重负;还有些教师陷入解题妙招的传授中不可自拔,完全偏离习题讲评的本意。从这些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习题讲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该如何开展习题讲评来提升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前提需要注意: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习题讲评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做一道题目,而是让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并且对这些方法形成规律性认识;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在评讲一类题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炼规律形成方法。教师只有从理念与实践两个角度,真正着力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去进行习题讲评,才能使前者对后者发挥促进作用。
一、引领深入思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是师“讲”生“听”的过程,似乎学生听懂了就学会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只能逐渐弱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越发不肯展现自己。众所周知,学起于思,“思”是学习的起源,思维是在不断思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习题讲评中,教师需要牢牢把握知识本质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去比较、去探索、去操作、去分析、去争辩,从而在追根溯源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当前包括小学数学在内的学科教学,都在追求一种变化,那就是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的基本区别就在于思维的深度不同,高阶思维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如果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具有深刻性,那么说明数学教学实现了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如同上面所指出的那样,思维的深刻性源自学生的深度思考。在习题讲评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关键在于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案例1 “因数与倍数”的讲评
问题:观察下列各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①7×6=42;
②12×5=60;
③21×4=84;
④56÷7=8;
⑤63÷3=21;
⑥72÷12=6。
分析:本题的讲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并感受到二者的依存关系。倘若在讲评时仅仅根据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去说,这样的讲评就会陷入机械重复的怪圈,让学生深感无聊,也无法很好地实现讲评目标。倘若教师能更换一种提问方式,或许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课堂精彩。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以下讲评过程:
师:若老师这样说,7是因数,42是倍数,正确吗?
生(连连摇头):不可以。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1:这样说肯定是错误的。
师:该如何来证明它是错误的呢?
生1:单独说一个数是因数是没有意义的,7在算式7×6=42中是因数,而在算式1×7=7中却不是,它是1和7的倍数。
师:生1说得非常好,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从生1的举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生2: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需要在具体算式中描绘其依存关系,而不能单独说。
就这样,教师转化问题角度,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使其在逐层推进的思考和讨论中探究因数与倍数的起因,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发展变化。学生在思考和举例中获得对问题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得以发展。
二、反思提炼方法,提升思维的概括性
反思意识是人类自古已有的,比如我国古代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新课程标准将“反思”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要求学生通过适当的方法去表达、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体会。在习题讲评中,反思同样重要。只有在讲评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讲的习题进行反思,學生才有可能从会做一道题转向会做一类题。小学生是否具有反思能力呢?这一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这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认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展开深入的反思,那么自然不愿意放手,学生自然也就没有反思的空间,无法实现解题方法的提炼。反之,如果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之内让其进行恰到好处地反思,学生的反思就既有对象,又有策略,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概括能力是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体现着学生的思维水平。综合起来看,如果教师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反思去提炼解题方法,就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概括性。
因此,习题讲评课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之后,还需要鼓励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反思解题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和策略,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过程,以提炼和概括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建构自己对这一类问题的新的理解,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提高思维的概括性。
案例2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
问题:先猜一猜以下各式的商是几位数,然后计算。
①348÷6;
②432÷8;
③567÷9;
④696÷6;
⑤756÷9;
⑥876÷4。
分析:本题的讲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准确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同时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那么,在讲评中该如何开展才能实现以上目标呢?笔者认为,讲评时需引导学生去对比、概括、辨析和反思,得出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即竖式计算的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师:我们根据商的位数将这些算式分为两组,进一步思考:当商为两位数时,除数与被除数有何关系?三位数时呢?(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深入观察、对比、思考和讨论,并很快有了新的发现)
生1:当商为两位数时,除数比被除数的百位数大;当商为三位数时,除数比被除数的百位数小或二者相等。
师:这是你们共同的发现吗?其他人也赞同吗?(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有了发现,我们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发现呢?
生2:举例说明。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桌两人一组举例验证你们观点的正确性。(学生举例验证,课堂氛围活跃)
师:你们知道该如何用竖式计算吗?谁能来概括一下呢?
……
教师从讲评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让学生去挖掘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进而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做一题,通一类”。事实上,反思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对问题本质的挖掘和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解题反思的过程,才能提炼解题方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概括性,确保解题的正确性。
三、探求一题多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知识间联系紧密,解题的思路自然丰富多彩。在解题中,学生往往只能确保解题的合理、正确,但很难保证最佳思路和最优解法的落实。因此,得出一道习题的正确答案并不是习题讲评的终结。教师应在习题讲评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解法和技巧,并选择出最简捷、最合理的一种。在进一步推广延伸中沟通知识,开阔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领悟规律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的一个亮点。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解题教学尤其是习题讲评教学,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结果出来,师生往往就会心满意足。实际上这样的习题讲评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自然也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面,在习题讲评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习题,然后进行思考。由于涉及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学生自然会进行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思维的灵活性得以体现的过程,而且这种思维的灵活性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更能够促使学生去尝试记忆,因而教学效果也就更加理想。
案例3 比和比例
生1:就是已加工的件数与总数之比为1∶5。
师:非常好,那你们脑海中现在是否有了新的解题思路?
生2:可以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1000×5-1000=4000(件)。
师:非常好。你们觉得以上四种解法哪一种更好呢?
……
以上案例中,以习题问引,让学生在转化之后探寻到一题多解的思路,设计精巧。如此巧妙设计,触及了问题的深层结构,极好地沟通了相关知识点,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磨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思維方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机械重复的习题讲评模式,要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通过有效的讲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的教育功能,将习题讲评课打造为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作者简介:顾玮楠(1979—),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