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 要]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建构、发展特色性的活动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特色活动课程开发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开发“趣味性”特色活动课程、“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特色活动课程能让学生的数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双减”背景;特色活动;活动开发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活动应当是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开发数学特色活动课程,引导学生与数学美好地相遇。小学数学特色活动课程内容和形式是多样化的,比如“算二十四点”“七巧板”“五子棋”“汉诺塔”“数独”“骨牌”“魔方”“创客机器人”等。“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特色活动课程开发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
一、开发“趣味性”特色活动课程
开发特色活动课程,重点在培育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蕴含了一个人的情感,投射了一个人的偏好、意愿等。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发“趣味性”特色活动课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意愿等。在建构“趣味性”特色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學生的兴趣发生,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找到兴趣的实体、对象,但兴趣却能附着在其他的具体活动上面,通过具体活动敞开自身。兴趣体现为一种动力性特征,也体现为一种意向性特征。
以教师开发的“二十四点”兴趣性课程为例,实施“二十四点”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二十四点”的方法,提升计算能力。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建构“对对碰”——“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等基础性策略。教学中,学生自主玩“对对碰”,他们借助扑克牌相互出题,应用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计算。在活动课程的建构中,学生可以应用基础性的“四张牌”来计算,也可以应用灵活性的“三张牌”“五张牌”来计算。由于这样的活动具有“随机性”,因此有学生称这种“对对碰”为“凑凑碰”“幸运碰”等。相较于枯燥的计算,教师开发的“二十四点”兴趣性课程对学生而言更具挑战性,能调动他们计算的积极性,发掘他们计算的创造性。基于学生的兴趣开发的特色活动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是因为“第一兴趣(原初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巨大。换言之,在小学阶段,基于学生兴趣的课程应当体现数学学科属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步入数学学习之途。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体验。一个人的兴趣会对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一种比教学更原始的存在。从现象学视域来看,兴趣是源、学习是流,兴趣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基于学生的兴趣开发、建构数学课程,其功能不是给予学生兴趣,而是让学生产生发现自我的兴趣。“趣味性”特色活动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学习可能会终结,但兴趣却能保持长久。
二、开发“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开发课程,还要基于学生的数学智能发展、智慧发展来开发课程。这样的课程教师称之为“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相较于“兴趣性”特色活动课程,“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更具有教学功能,更能彰显教学价值。因为,如果说“兴趣性”特色活动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那么“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智慧性”活动都十分丰富,比如七巧板、孔明锁、华容道、九连环、数独游戏等,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智慧的有效载体。这里,笔者以“数独智慧”课程的建构为例谈谈如何开发“智慧性”课程。
“数独智慧”课程对学生而言,应当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建构过程。从“四宫数独”到“六宫数独”,一直到标准的“九宫数独”,都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数学智能。将“1~9”这几个数入行、入列、居宫,在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宫都只出现一次。这样的一种“玩法”尽管看起来简单,但其中的“数字的排列”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观察、深度推理。在“数独智慧”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融入相关方法,如“唯一法”“基础排除法”“行列内排除法”“区块排除法”“数组占位法”“显性数组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发“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这些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点缀”,而应当将其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用它来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要基于学生思维力提升、数学素养发展的高度、视角来开发和实施“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教师在农村学校实施“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要持之以恒、超越功利,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结构性、整体性等。
开发“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要展现数学学科知识生长之源,要展现数学学科知识变换之貌,要展现数学学科知识奇趣之姿。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站在课程正中央、站在课堂正中央,要唤醒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在需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且行且思,形成生动的、深入的数学学习样态。“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应当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场域。借助“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能培育学生“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大脑”。
三、开发“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
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课程开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培育他们的智慧,更在于培育他们的研究精神。相对于兴趣、智慧等,研究更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研究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开发“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借助“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能让学生与数学美好地相遇,能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应当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研究的姿态应当是学生数学生命成长的姿态。只有在研究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爱上”数学。在研究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有营养”,而且“更美味”。数学的“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样态是理想数学课程的新样态,它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做思学共生”“学玩创一体”的模式。高年级的“韩信点兵问题”“牛吃草问题”“将军饮马问题”“对策问题”“染色问题”等都是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课程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这些具有数学味的课程。通过“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发,渗透、融入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建构“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课程内容链接学生的生活,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比如,“如何合理安排加油车才能让总的等候时间最短?”“一张硬纸板如何加工成一个容积最大的圆柱体?”“轮流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上摆硬币,怎样确保有硬币摆?必胜的策略是什么?”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能有效引导学生去深度思考与探究。在建构“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问题表征、问题分析、问题加工、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策略的选择、策略的应用等。
研究的过程既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去创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能满足于知识的“批发”“零售”,而是到知识的大海中去“撒网”“捕捞”。“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的建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在建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开辟一条通向通透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路径。
美国课程论专家威廉·派纳曾说过,“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建构、发展特色性的活动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教师要通过数学特色活动课程的建构,让学生的数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基金项目:徐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双提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特色活动的开发与实践研究”(GH14-21-X005)。
作者简介:郭依芹(1981—),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