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课题组
[摘要]缩小县域地区发展差距,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发挥欠发达县域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园区;发挥欠发达县域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发挥欠发达县域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发挥政府服务功能优势,建立多层次的帮扶体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0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64—03
一、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1];产业集群还能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作用以及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使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安排[2]。
目前,世界范围内,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明显,最典型的是“第三意大利”现象,[3]如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近200个产业集群地完成的。国内最典型的有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产业集群发展较快,这些地区大多数县域形成产业集群,2011年发布的“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江苏、山东、浙江进入全国百强县数量为29、26和24个,分别占其县域总数的55.8%、28.6%和40.6%。
因此,在我国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呈现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1.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空间集聚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特别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使聚集在一起的相关企业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形成良好的创新基础和条件,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4]。
2.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要借助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劲动力,走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县域地区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县域经济与农村建设共同发展的机制。农村实现城镇化必须依靠产业作为支撑,以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5],以农村工业化推动县域地区城镇化,而实现农村工业化重要的途径就是营造创业的氛围,给农民就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发展小作坊、家庭手工业,甚至创办小企业,这种小企业的聚集会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而产业集群反过来由于技术溢出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又能够促使小企业发展,有效地弥补农村企业的先天不足,从而加快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6]。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与优势
县域经济是一省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县域。200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包括实行财政鼓励支持政策、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服务、改进建设用地管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县扶持力度等10项政策;200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以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2009年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迅猛,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县(市)30个,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9个,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2010年5月26日辽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开原市召开,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肯定过去较落后的开原市发展县域经济取得的成绩,为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示范作用;2011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关于县域经济重点任务是“以县域经济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与2005年比较,全省44个县(市)生产总值由2579.8亿元增加到8483.2亿元,接近全省半壁江山。2011年8月发布的《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辽宁省有10个,占辽宁省县域总数的22.73%,,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列位次大幅前移,发展较快,被称为“辽宁现象”。
但是,阻碍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县域农业产业化水平、工业集约化程度仍然很低,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县域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园区建设中招商力度不够大,对大项目和大资金的吸引力不足;政府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辽宁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更明显的劣势。一是辽宁欠发达县域产业集聚低,整合效用、规模效应、专业化程度和工艺水平等较差。二是发展规划雷同、缺乏比较优势、公共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专业招商能力不强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三是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对辽宁欠发达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制约。四是辽宁欠发达县域一些由地方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疏于管理和引导,导致产业布局零乱,企业间低成本竞争,或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园区建设,由于缺乏清晰的產业定位,往往成为缺少关联企业的“扎堆”之地。
当然,辽宁县域经济仍然存在比较优势。一是发达县域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例如,法库县的陶瓷、辽中县的装备制造、瓦房店的轴承、海城市和大石桥市的镁质材料、辽阳县的钢铁精深加工、铁岭县的有色金属等产业集群发展,带动本地区经济快速提升。二是欠发达县域地区近几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例如,义县的工业园区、开原市产业集群等发展模式,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三是承接国际产业结构演变格局和国内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抓住世界资本流动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将经济波动期变成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基于产业集群化实现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辽宁欠发达县域地区要赶上全省或者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就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是绝大多数欠发达县域地区必须走的路子。工业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对于欠发达县域地区而言,产业集群化可以把外来资本、政府调控等外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内力,通过社会资本与区域纽带有效地启动工业化,并借助集群内在的自调节、技术创新等优势,不断推进集群自身及区域经济的组织优化与产业升级,进而成功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7]。
1.发挥欠发达县域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园区,使相同或相关企业集聚。我国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业园区是基于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的降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被优惠政策吸引所产生的企业的地域集中,而产业集群是指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以结网和根植性为特征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的综合体[8]。二者虽然存在着不同,但二者又有共同之处即产业集聚效应。欠发达县域地区政府要科学规划产业园区,为形成产业集群准备资源、知识、技术共享的企业生存空间,通过与大型企业配套承接产业转移和扩散,实现与市场对接。辽宁省要借鉴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一些省市的经验,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物流、科研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以项目集聚为中心,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体做法:一是嫁接外商企业生产链,成为跨国企业某一产品的生产基地,通过以外引外,吸引多个配套企业在本地集群发展。二是嫁接国内企业生产链,欠发达县域可与周边发达地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从产业链角度发展关联互补性合作项目,成为大企业的零配件供应者,或是独立生产者,增加业务关联性,促进区域优势互补。
2.发挥欠发达县域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成为许多国家地方政府区域发展政策的重点,通过中小企业刺激区域发展的区域政策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通过大企业和投资的策略。从国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也是产业集聚的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成为县域地区重要经济发展力量。江苏、浙江等地区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借助集群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劣势,通过生产、销售、物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获得外部经济和规模效益,同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合力,抗风险能力强。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充满经济活力的市场主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欠发达县域地区要立足本地劳动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创业,培育本地企业家和相关人才。辽宁省欠发达县域地区发展中小企业的条件和环境已具备:一是中小企业已成为县域地区的主角。改革开放30多年,中央“抓大放小”、公司制改造等经济体制改革,使辽宁省县域地区的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基本退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发展经济的中坚力量。二是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县域地区发展实际相适应。辽宁欠发达县域地区当前受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市场等限制,很难创办大型企业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投资少、技术低、劳动密集型等特点,在县域地区可以满足本地需求,还可以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废除农业税,县域地区政府收入只能是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收入,发展中小企业本身就是增加县域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
3.发挥欠发达县域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实施农业进园工程,通过产业链基础上的企业衍生,深度开发,形成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目前,辽宁省欠发达县域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前、中期水平,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根据地区要素资源禀赋结构,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增值加工,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链接与融合。要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确立现代化农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和着力点,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作用,将分散的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之中,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户分户经营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群。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领域,培育和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发挥政府服务功能的优势,建立多层次的帮扶体系。辽宁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关注县域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地区发展,制定相关政策,逐步缩小与经济强县的差距,使欠发达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省级财政加大对欠发达县域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加强区域内县域经济的合作。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具体政策包括实行财政鼓励支持政策、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服务、改进建设用地管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县扶持力度等。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县域地区财政收入低,其他因素导致的财政收入瓶颈抑制了对产业集群的投资,如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信水平不高,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差,因此,对欠发达县域地区要实行适度的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执笔人:宫秀芬)
参考文献:
[1]王辑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工业经济,2001,(11).
[2]鲁莹,聂鸣,胡小莉.集群与中小企业的技术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3,(11).
[3]耿君.常州家具產业及品牌的现状及发展[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3).
[4]赵彦龙.培植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例探讨[J].商业时代,2010,(24).
[5]郭延兵.培植产业集群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
[6]蒋秧生.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熏2007,(5).
[7]杨雪萍.以产业集群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J].商业时代,2006,(6).
[8]杨勇.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园区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责任编辑魏亚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