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合适情境 引主动学习

时间:2024-05-08

梁亚瑜

摘  要:合适的学习情境、教学情境等是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之源,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力量之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和情趣情境等,让孩子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快乐学习,勇敢探索,最终能学好数学知识,也使得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等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操作;问题;情趣;思维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学习情境等,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打造有效数学课堂的重要策略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解读文本,理性解读学生的现实等因素,并以此创设最为适合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等,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效观察、积极实验、勇敢合作等,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也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灵性,充盈着智慧。

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主动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习思考

问题是创造的动力之源,也是创新的核心组成元素。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活力,有创造力,教师就得审时度势,灵活地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直接指向数学知识的中心,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分析,去合作等,从而启发学生探究问题、把握问题的本质,以此打开学习的僵局,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例如,在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就得从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方面入手,结合学习的实际,创设较为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习思考、学习合作和学习操作等,从而开启加减问题学习的新局面,让知识学习成为孩子们的自发需求、主动行为。

一是创设“啄木鸟吃害虫”的观察情境。设计啄木鸟医生要为一片树木去除害虫:你看它们多敬业啊!一个个啄木鸟都在勤奋地工作。你们看大啄木鸟真厉害,小朋友们数一数,这只大啄木鸟它找出了多少只害虫啊?小啄木鸟也不甘落后,学着妈妈也在辛苦地找着害虫,它找到了多少只害虫啊?

问题会诱发学生进一步审视画面,用心地观察画面。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大啄木鸟找出了8只害虫,小啄木鸟只找到了4只害虫。观察让孩子们较好地找出了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最基础的数学信息。

二是创设对应的问题情境。“小朋友们,根据我们的观察和思考,你能提出一些合适的问题,考考小朋友们吗?”把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权交给学生,这不仅能促进孩子们数学注意力的集中,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发散思考。同时,还有助于他们问题意识的发展,让他们在学习设计问题中更加会分析语言,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加有动力,也显示出无尽的活力。

在学生互助式的学习交流中,使得这部分信息得到相应的汇总,得出对应的数学问题:(1)大啄木鸟和它的宝宝小啄木鸟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2)小啄木鸟比它的妈妈少吃害虫多少只?(3)啄木鸟母子俩,谁吃的害虫只数多些?谁吃的少些?等等。

同时,教师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对问题一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从而逐步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得“8加几”的问题解决学习进入到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好相应的问题情境,教师就得科学地研读教材,把脉准确数学内容的本质属性,从而使所创设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更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水平,让他们能够“跳得起来”,又能“收获果实”。最终能促进学习的突破,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领悟知识、建构知识,也使得数学教学趣味满满、活力满满。

二、创设操作情境,促进学习深入

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是孩子们学好數学的根本途径,也是激发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所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多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玩中感知数学,在操作中领悟知识,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突破,促进相应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建构。同时,也让数学课堂成为释放个性化学习的理想殿堂,给孩子们一片安宁。

例如,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分数大小比较”教学中,教师在把握知识特点的同时,还应关注三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多创设一些具体的、翔实的操作活动情境,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几分之一”的本质,并在图形比较中感悟到“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从而逐步抽象出概念,形成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雏形。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屏幕上的每一组分数,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每一组中两个分数是怎么来的。”在屏幕上呈现:1/2○1/4,1/4○1/3,1/10○1/12,1/100○1/90,等等。

经过认真阅读习题,学生读出每一组中的分数,并相互说出对每一个分数的理解。此时,教师应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分析1/2和1/4,使得分数的由来得到深化,形成对应的数学思维;还得引导学生反复叙说1/2是把一个物体(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同样,也要让他们反复叙说1/4的由来。

自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顺势利导。“你能在○中填上大于、小于或等于符号吗?如果不能,你打算如何克服这一困难呢?”分数的意义的阐述,是一种复习,更是一种唤醒与启迪。叙说会很自然地把分数的比较联想到图形的操作上来。所以此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画图、涂色、剪纸等系列操作,让他们在真切的活动中感受到1/2是一个正方形纸片的一半,1/4是同样大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的1份。在比较中发现1/2的纸片比1/4的纸片大得多,从而帮助学生理解1/2大于1/4的由来,也帮助他们掌握对应的数学活动方法。

紧接着,指导学生探究1/4与1/3的比较方法,学生也会在画图、涂色、剪纸等活动中领悟到1/4是小于1/3的。当学生经历了两例学习研究后,教师就得引入第三题、第四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特别是第四题,学生感觉到这个操作是极其麻烦的,为此,他们就会生发一种猜疑:“分数的大小比较,肯定都不是画图、涂色、剪纸去比较的,一定还有规律可循的。”自此,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增强,他们思考的力度也会加大,最终会让他们逐步提炼出最基本的感知与感悟,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上升为理性的学习。

从案例教学实践来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内容的特点,创设必要的操作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操作,去合作、去讨论等,从而助推学习难点的突破,助推数学学习的深入,最终让孩子们的知识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既让他们学得知识,又让他们学得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乐园、个性得以释放的摇篮。

三、创设情趣情境,激发学习活力

兴趣是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力量之源,也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老师。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眼中不只是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情趣型学习情境,让孩子们在一种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习合作,学习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机,呈现出无尽的活力。

例如,在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把脉学生的学习现实,灵活地汲取现实熟悉的、喜爱的素材为资源,创设情趣型的学习情境,促进孩子们的学习投入,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生动。

一是引入动画人物,让现实在喜爱的角色中融入学习。课件呈现:羊村的村民太多啦!你们看,那是多么可爱的羊群啊!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等忙得不亦乐乎。它们在做什么呢?噢!原来是在数羊村村民的人数呢!小朋友们,你会数吗?

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动画人物为素材,创设数小羊的学习情境,势必能让他們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加主动。

二是引导学生帮助懒羊羊等人去数小羊。学生会在数数的过程中感受到有的羊群中羊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使得学习“100以内的数”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在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中,难点一个个被克服,知识也在一点点积累着……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是充满兴趣的,也是充满快乐的。实践证明,如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兴趣浓厚的学习情境,必定能唤醒孩子们内心的那份执着,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知识探究学习之中,让他们的学习信心倍增,让数学教学有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资源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等,努力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引领孩子们去探索,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操作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归纳等,使得数学学习事半功倍;并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好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得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学习中不断建构、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