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寿兰
摘 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动手做”栏目,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借助动手实践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际组织教学中易忽视、浅操作、伪讨论,因此需要教师坚定儿童立场、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路径,让“动手做”真正能动起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动手做”栏目;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达成培养目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特别设置了“动手做”栏目。“动手做”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基础上,通过一些有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内容,借助实验、操作、游戏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实际教学中,“动手做”栏目有没有发挥其数学学习的价值呢?为此笔者围绕“动手做”的实施情况展开了调查。
一、“动手做”教学现状调查
调查教师:你组织过教材中“动手做”栏目的教学吗?调查结果是:受访教师中“偶尔组织”的有34%,“经常组织”的有66%,“全部实施”的有0人。调查教师:你是怎样组织“动手做”栏目的教学的?调查结果是:受访教师中“按照目标组织”的有0人,“随便讲讲”的有71%,“部分内容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的有29%。
调查学生:你喜欢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栏目吗?调查结果是:有80%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欢”,感觉有意思;有15%的孩子表示“喜欢”,只有5%的孩子表示“不喜欢”。调查学生:本学期你印象中最深的“动手做”活动是什么?调查结果是:92%的学生表示“没有印象”。
二、直面“动手做”教学现状
通过呈现的调查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一线的教师对于“动手做”这一栏目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动手做”栏目在教学中被“忽略”的现状。
现状一:易忽视。“动手做”栏目的设置编排基本都是紧跟某一个教学内容的练习之后。教师教学中重练习,常将“动手做”作为补充材料进行学习,并没有认识到“动手做”栏目本身存在的教学价值。
现状二:浅操作。调查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动手做”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多数学生认为“动手做”主要是动手做手工,多数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既定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过程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数学发现等,缺乏相应的重视和指导。
现状三:伪讨论。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的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就是简单读一读内容,并没有任何有内容的讨论,这些自主阅读讨论都是伪讨论。
由此看来,虽然“动手做”栏目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着热情,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多么有兴趣,“动手做”在实际教学中被“忽略”了。
三、设计学习路径,多维度应对策略
“动手做”被“忽略”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单一等综合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要有效防止“冷落”的现象发生,必须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应对策略。
1. 儿童立场:重建坚定的教学立场
从教材内容编排意图可以看出,“动手做”的知识不仅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知识解释现实世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是从教材的编排还是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考什么就教什么”,而要放的长远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坚定的儿童立场”,为儿童的发展而学习。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意识更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 课前研究单:设计切合的研究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动手做”正是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做”的价值追求及实施策略并不应该是“教动手”,而应是“学探究”。因此教学中可以设计切合实际的“研究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跨越“具体现象”和“数学意义”之间的距离。
笔者执教六年级下册“制作简易天平”的活动时,课前先为学生提供了简易的支架,然后设计了两份课前导学单。
“动手做”课前研究:
(1)刻度表示臂长,钩码表示物重。
(2)猜想右侧第( )个挂钩挂上( )个珠可以保持平衡。
(3)动手试一试,尝试验证你的想法。
通过课前操作引导学生猜测左右两边臂长和珠数之间的关系。课前研究,学生模糊感受到左右两边的“臂长×珠的个数”应该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呢?于是运用第二张的课前研究单,让学生进行猜想验证。
猜想:我这样挂可以保持平衡吗?动手试一试,验证你的想法(表2)。
第二次研究,学生根据第一次的实践进行推算、实践。课堂教学的时候,收集学生的活动数据进行交流时,有的学生已经很肯定地说:“左右两边的臂长和珠的个数的乘积就是一样的。”通过两次课前的学习研究,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实施方案——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过程,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学习,而是深层次的有思考的探究活动。两次的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3. 课堂讲学单:结合微视频搭建交流平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學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才能有充满智慧的生成发现。
如执教五年级下册104页的“动手做”,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活动,设计了课堂讲学单:回顾前面的学习,举例说明你对“化曲为直”的理解。
接着思考能不能用直尺画出一条弯曲的线,在学生纷纷表示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时候,结合微视频展示,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微视频展示,结合设计学习交流单,让学生说一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会。有的学生说:“感觉很神奇,就像变魔术一样!”还有的学生说:“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不知道能将圆剪拼成长方形。现在没有想到还能用直尺画出曲线。”在这样展示交流中,学生能够自主回顾已学知识,并且与今天的微视频学习相比较,从而使交流真切和有效,学生之间才能互相自主学习。
4. 课后评学单:提升应用意识
“动手做”使学生实现“动手”和“动脑”之间的连接。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动手做”也应有相应的评价。因此课后设计了课后评价单,延续学生的“做”之后的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15页“动手做”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这些图形的中心可以将这些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这样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仅仅只是记住最后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延续思考,于是设计了这样的课后评学单:
下面的正方形被经过中心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分成了4个部分,这4个部分的大小相同吗?说明你的想法。
这样的课后评学单不同于学生的练习测试,课后评学单更侧重于学生对于结论的解释、说明与应用。有的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动手画出正方形,剪下来,分一分进行验证;有的学生通过作了两个互相垂直的线段再旋转成田字格,发现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动手做”就是培养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动手做”的教学内容非常的丰富,活动的过程新颖,对于学生的学习充满着吸引力,让学生在理性的数学练习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做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本着学生的发展,在组织“动手做”活动中,多一点热情,切实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多一份设计,让学生经历真操作探究;多一些想法,让学生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保持数学学习的好奇心,進而提升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