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化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时间:2024-05-08

缪勇

摘  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中的观点之一,他倡导用生活来教育,认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在生活中得到体现。的确,生活是个巨大的数据库,人类的生存永远是为了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来源之所,也是评判教育的效果的一种方式。而注重从情境出发的数学教育更要时时刻刻渗透教学的生活化,这样才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特性。而这在张齐华老师的课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新课标的日渐深入,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小学数学教学观,顺利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是目前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就是强调教育的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来源之所,也是评判教育的效果的一种方式,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才能教会孩子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所以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舍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探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引入生活情境,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生活是一个虚拟又真实的词汇,孩子们每天都被这两个字所环绕,所以生活其实是一个最大的教育场所,也是孩子们最熟悉、最能得到体会的一个教育素材。假如所有的书本知识都能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教学工作肯定能事半功倍。但可惜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能体会到有些知识是与生活脱节的。时代在进步,书本知识却停留在旧时代,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必将阻碍孩子们前进的脚步。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认识人民币》一课,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元、角、分。这个内容假如放在二十年前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现在的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分”这种人民币,所以这节课再花大把的时间在认识市面上见不到的人民币身上,可能会显得不那么明智。还有六年级的习题中经常会出现水表、电表的题,题目中一般只会出现一个统计表,上面是水表、电表上的数据,但书本上从来都没有专门的一课来教学水电表的读数方法,所以很多学生会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当成当月的用量,殊不知水电表的用量是不清零逐月累计的。而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大多只会采用灌输法,在没有水电表图的情况下直接灌输计算当月用量的方法,目的仅仅是为了顺利解决这道题。还有工程问题也是六年级学生头疼的问题,“甲、乙合作修完一段路,共需几天”类似的条件屡见不鲜,而在微博上,不禁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就是甲、乙两队合修三天之后的结果(如图1)。虽然看似是一个玩笑,但不失为一个有想法的人对生活的思考。且不论以上这些问题该如何去解答,这样的题成百上千地压在学生身上,只会潜移默化地磨去他们对生活的思考。没有了与生活接轨的思考,我们培养的只能是一个个机器人,而不是将来要服务于生活,为生活做贡献的实践者。

图1

二、小学数学教育需創设生活化的情境

现代的教育,无疑是一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团战。而要说现今中国家长的口头禅是什么,那必须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基本上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主旨。记得上学期在南京参加一个教学活动,记者对现场某小学某班的孩子们进行采访,该过程中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周末参加补习班的数量少于两个以及包含两个的同学举手”,于是四十多位学生中的两位灰溜溜地举起了手,仿佛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而其他没有举手的学生反而成了这个问题中的优胜方。从孩子们的脸上你完全看不出学习的喜悦,因为一直以来“成就”他们童年人生的便是补习班间的“康庄大道”。这也是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表示排斥,提不起兴趣来的原因之一。但反观本次活动的课堂氛围,孩子们都学得饶有兴致,这主要是因为上课的特级教师们都风趣幽默,而且找的例题都是生活当中的场景,如此情境设定必然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所以每节课的效果都是相当完美的。由此设想,数学学科本就注重从情境出发来作为一节课的导入部分,在教育方面本就具有学科优势。所以,作为教师,假如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挖掘更有趣味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三、生活化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南京所听的众多精品课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沉默的数据》一课,整节课完全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张老师如诗般又不乏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各个板块环环相扣,看完只让人感觉是看了一场综艺节目,意犹未尽。但最难能可贵的是本节课并不是教材上的内容,整节课完全靠张老师自编自导,课堂上学生没有动过一次笔,完全是靠生活经验来得到感性的认知,最后的效果超乎想象。“生活即教育”,不得不感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下面是笔者听完张老师的课后的一些思考。

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陶行知鼓励学生能用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经历问题的产生、分析和解决。而张齐华老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课一开始张老师就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战斗机加固的问题,展示成功返航飞机的弹孔分布图(如图2),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加固哪个部位?对于这个情境,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学生的辩论中得出应该加固机头和机翼,因为它们是“沉默的数据”。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只会考虑看得见的数据,而忽略了“沉默的数据”,初步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每一个问题。生活中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思考的愿望。

图2

2. 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实践运用

生活即教育,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数学应该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它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思维之后,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新的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张齐华老师就是这样环环相扣,在下一环节中就出示了这样三幅生活当中的场景图(如图3),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判断这些场景的合理性,再一次使学生陷入了紧张的思考中,同时,这也是对新型思维的实践检验。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对三个场景提出了质疑和自己的见解,找出了一个个沉默的数据。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这个环节表现得信心满满。新思维的生活实践,培养了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无疑让他们乐此不疲。所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去实践,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必定是共赢的。

图3

3. 组织生活化教学,引发合作探究

生活即教育,其实也是鼓励学生要走出书本,步入现实。学生将来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所以小学教育作为整个义务教育的开始,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就像将来与同事一起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一样。本节课中,张老师总共让学生进行了三次小组探讨,而要探讨的问题全都是生活当中的问题,这就好比让孩子们一起组团来体验生活一样。实践证明,生活化的小组合作必定是有效的,而且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听完这节课,笔者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一线教师永远在抱怨学生不具有灵活的数学思维,只是将条件换个说法学生就不能将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并试图通过永恒的题海战术来培养这种数学思维,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张齐华老师却通过一节看似只充斥着生活片段的课教授给了学生一种数学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是教材给不了但学生一生中都可能用得到的。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何来教育,教育的意义无非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教育,才能教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更好地向生活中走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