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时间:2024-05-08

李崇琎

摘 要:“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的一个内容。本文从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两个视角,提出了实践活动课前充分准备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有效的组织活动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是数学实践活动课腾飞的翅膀;反思、总结与评价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升华。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学会生活;发展思维;能力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课已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开展。有的教师本身对这个的意义理解不够,把实践活动课当成练习课来上。还有的教师则认为这个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好,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进行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些做法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即将获得的体验和数学感悟。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是什么

1. 数学实践活动课——学会生活的“实验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应该应用于生活。

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之后,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数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之后,实际上对米和厘米的理解依然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身体上的“尺”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测量活动,很好地帮助学生明白:二年级的小朋友大拇指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朋友的小手4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大约是5厘米;从脚到脖子的长度大约是1米;小朋友7拃或8拃大约长1米……这些数学测量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主动地运用身体随时带着的“尺”,来估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数学实践活动课——发展数学思维的阵地

随着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发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它并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数学家,而是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人的数学思维,锻炼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课恰好就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阵地。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和掌握思想方法提供了舞台。在数学的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来获得知识和经验。比如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之后,教材安排了《多彩的分数条》的实践活动课。这部分内容看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解题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大?怎样从分数的意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大小?使用多彩的分数条,让学生动手操作找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等,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少。

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非常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大小的秘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分数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 数学实践活动课——综合能力提升的平台

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同伴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会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明白一拃、一步、一脚、一庹是什么意思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测量自己的这些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或米。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得到了锻炼,测量中学生之间会相互交流、思考。在交流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聆听他人意见的机会,当觉得自己和别人意见不同时,学生会尽可能地向同伴分析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测量出结果后再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根据测量的结果,在我们测量课桌的长、教室的宽、操场的长时,该使用哪些身体“尺”呢?在思考中,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操作中去观察、去思考,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实践活动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数学实践活动课应该如何开展

1. 课前充分准备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前提

数学实践活动课要想上得精彩,课前一定要准备非常充分,首要就是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精心备课。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准备课堂中需要用的一些教具、学具等。

有的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必要的材料不能准备齐全,有的教师觉得教材里安排的实践活动对于自己班级来说开展比较困难。其实数学实践活动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教材,我们可以因地制宜,让活动的内容源于教材,又宽于教材。例如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活动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进行一次班级内部的“小小跳蚤市场”活动。活动之前学生可以动手自己准备自己的商店招牌,准备好自己不玩的玩具、学习用品等。活动中,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可以带一些自己的零花钱来购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买与卖之间,学生对于元、角、分的知识会有更深的体会。同时在这样的模拟小市场中学生的生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有效的组织活动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决定着课堂一旦动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收不回来了,课堂的秩序有时候就制约了活动内容的继续开展。有时候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组织教学。

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混乱情况,提前给学生分好小组,明确活动的要求。对预设出现的问题细心加以分析,引导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不让实践活动课在吵闹中匆匆渡过。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拼搭的过程中,感受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的特征。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一年级教学来说,是一个挑战,孩子们比较小,课堂秩序比较难维持。课前教师给孩子们分好组,准备好自己的学具,可以是家里的积木、牙膏盒、茶叶罐、球或者购买的小学具。每个小组里的成员要共同来完成一次拼搭,拼搭好的小组就用你们的姿势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你们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年龄越小越有表现欲,相信这样的安排,实践活动中定是乱中有序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3. 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是数学实践活动课腾飞的翅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天生就有好奇、好玩的心理,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组织教学。可以是游戏的方式,比如三年级下册的《算24点》,就可以是小组里开展口算游戏的活动。可以是比赛的方式,比如《多彩的分数条》,小组两人比赛谁先拿完1。实践活动还可以在室外进行,比如二年级下册的《测定方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选定一两个测量的地点,利用指南针指出校园里八个方向的景物,再回到教室进行交流。实践活动还可以在课外完成,比如五年级下册的《蒜叶的生长》,提前一段时间就要布置学生种下大蒜,分成几组每天用固定的时间测量和观察,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使用方法有了练习的机会,同时学生的实验操作、反思总结、合作能力以及对待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得到了体现。

4. 反思、总结与评价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升华

荷兰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每一节实践活动课的尾声,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有几分钟的时间对活动的过程、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收获等,有一个反思总结的机会。一方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数学思想、发现的规律、考虑问题的角度等进行反思,我有什么收获,我学到了什么?

同时,教师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应该基于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的语言和方式要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导向性。比如帮助某个小组分析实践活动不成功的原因,是实验方法的问题,还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问题……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做课堂教学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数学实践活动课作为一个新兴的课型,我们每一个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重视起来,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付出自己的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