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刘晓泉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C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兴于美国,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种科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以各小组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学习进度。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研读合作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在班级授课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现将其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 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 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 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 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 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 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 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 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课堂讨论的良好氛围应是有序、民主、宽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自居,但又不能丢失规范,要注意确保讨论的有序进行。平时教学中,有些班级的学生太“活跃”,个别的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中乱“起哄”,造成失控的状态,这类课堂表面上很热烈,实际上学生未进入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课堂讨论是无效的。因此,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深入地进行讨论。
首先,可以给部分学生“约法三章”。在具体安排课堂讨论之前,要向学生讲清良好纪律对于讨论学习的重要性,并对学生提出参与讨论的要求,明确小组内的分工安排,讨论时的步骤、注意点等等,打好“预防针”,以保证讨论有序有效。
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讨论态度。讨论时既要发言,又要倾听。对待讨论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又要敢于放弃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有益意见,不固执己见。
二、发扬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性的表现。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错误想法,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成为必要。例如,教学“中位数的认识”时,教者首先创设了两队比赛跳绳的情境。红、蓝两队各派7名小朋友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比赛结果如下:
比较一下,哪个队的成绩更好一些呢?
通过讨论,有一半学生会认为蓝队的成绩好些,因为蓝队队员的平均成绩高些;而另一半的学生则认为尽管蓝队的平均成绩好,但比赛的实际情况是除了第七号队员外,红队其余成绩整体要比蓝队成绩好些,如果用平均数来代表两队成绩,红队明显“亏”大了。他们认为,用平均数来代表两队成绩不够适宜。学生们企图联系上节课学习的“众数”来表示两队成绩,但题目当中的数据并未出现重复,所以用众数表示也行不通。学生的思维进入“愤悱”状态,中位数的认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三、分工合理,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1. 精心分组。通常4~6人一组,每组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但分组要灵活,对于不难的问题,只需同桌交流便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通常是前后两桌四人组成一组,开展小组活动。
2. 合理分工。在小组讨论中,应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明确活动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还可以指定主发言人、活动记录员,主发言人可以轮流担当,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意见或看法,这样人人参与、人人思考。
3. 恰当铺垫。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交流。
4. 积极鼓励。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多种方式,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一月可以评选一次优秀小组、优秀发言人,引入竞争机制。
四、科学的评价,让小组合作激情永在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当学生进行汇报发言时,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以上论述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浅显的感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中,能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位的交流模式,也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当然,如何持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