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苏光
摘 要:“以生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坚持的理念,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时期教师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就小学高年级数学课而言,教师不应该再做“唐僧”式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做一个“引路人”,让课堂变成自主开放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转换学习策略,逐渐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远远比单纯教授知识来得有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开放型;探究式
走入小学数学高年级课程,教材与教学的难度也逐渐提高,而这个年段的学生处在关键的过渡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尽管求知欲望逐渐增强,但注意力变差,两者出现了矛盾的地方。如何将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不枯燥,将逻辑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一直探索的难点。笔者始终认为,摒弃陈旧单一的说教与训练,让数学课堂生气勃勃,让学生自主研习、合作学习才能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自主研习,科学确立课堂学习起点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甚至是两种相对立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受教材、教师、教案等一系列外界因素干扰,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来实现知识的汲取。众所周知,数学是小学阶段逻辑性最强的课程,也是学生逐渐建立逻辑思维及理性辨析能力的关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很多教师过度放大数学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重复与机械训练,才能让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进而使全班的学习氛围与知识水平到达平均线。然而,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并未达到教师心目中所期盼的结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与恐惧的心理。为了让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笔者会把自己当成所教班级学生的一分子,尽管笔者已经熟读教案,也将教学重难点烂熟于心,但也会将当天的课程当作全新的知识去学习,更是引导学生与笔者一起学习,他们会发现自己可以在教师未指点的情况下就能理解部分知识,也能探索出完全陌生的新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难看到,每个学生的理解层次与掌握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此时,笔者会科学调整课堂教学起点,学生自己也会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情况确立学习起点。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第一课时《圆的认识》中,笔者就让学生完全地自主学习,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于让他们在讨论、画图、观察等活动中认识圆形,了解圆的特征和圆心、半径等各个部分的含义,增强几何概念。而教学难点在于圆规的使用与圆形的画法。课堂一开始,笔者便将乒乓球、正方形尺子、三角形模板等多种图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纸箱中,让他们找出圆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纷纷跑上来找到正确答案。马上就有学生问笔者了,他们小时候就懂得圆形了,可是不知道怎么画,此时笔者紧接着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形,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怎么画并在作业本上练习,有的学生则充满求知的渴望等待老师传授方法。所以,科学看待每一位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同并让他们主动学习自己陌生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是极其有效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要将他们内心中的那个问号,尽量扩大,鼓励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大胆探索。
二、发展交流,优化合作突破学习难点
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让单一的学习个体进行思维碰撞、交换知识与经验,实现“1+1”大于2的共赢局面。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现代教学中提倡的平等教学最基本的表现,教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扩音器”,学生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缺乏交互性的课堂设计也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非常特殊的,正处在叛逆期的开端,教师越压抑他们的天性他们越想挣脱;反之,让他们的想法得以宣泄,在课堂中交付更多交流的自由,促进他们更欢快地合作学习,他们自主、自行学习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甚至平时一些内向、不爱发言、不善于表现的学生也会活跃起来。交流与合作,不仅仅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还能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与沟通水平,这对于这个年纪的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关键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第二课时《圆的认识练习》是前一课时《圆的认识》的巩固与强化,教学难点是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学会用圆规画圆和圆的再次认识与空间概念的强化。在上一课时中,我们就已经教授过如何使用圆规,但是笔者在实际操作和课后练习中发现,很多学生还是无法按规定位置和大小进行绘图。课前热身与旧知复习之后,笔者就让学生们四人为一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在同一张白纸上画出四个一模一样的圆且不“撞地球”。任务一发出,平时几乎没有发言的学生也开口出主意了,每个小组都统一意见确定每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定点在什么位置。一部分在上一堂课中还未掌握如何使用圆规的学生也主动问同组组员或者问笔者,最后在“队友”的指导下逐渐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的学习组织方式不仅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圆规的操作,收获自主学习的技能,也在画图中认识了半径、直径、圆心的用途与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精神,促进了交流与沟通。
三、反馈评价,强化引导实现分层提高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深有体会的是在同一个班级相仿的年纪,不同的学生呈现出来的理解能力、知识储备、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同样的教学进度下,有的学生已经全部掌握,有的学生则延迟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准确分析自己学生的差异、科学进行反馈评价,针对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和需求迥异强化引导并且实现分层提高。首先,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一刀切”,罔顾学生的差异而忽略差异化教学;而是应当承认并且根据差异“因材施教”,制定每个阶层学生的教学计划与学习目标,防止部分学生因理解落后而失去信心,避免另一部分学生产生自满心理。然后,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引导学生理解彼此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实现分层提高。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会嘲笑理解较慢的同学甚至在课堂上直接起哄,这对于落后的学生而言很伤自尊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设计三种类型的训练项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并及时对他们的结果进行理性评价,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利用他们的错误来提醒他们改正,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第四课时《圆的周长》是本单元进入具体计算的部分,也是单元教学难点与基础重点。在前面三个课时,关于圆的认识、训练和扇形的认识中,笔者看到学生们的差异逐渐明显。当笔者预告今天的课程是要学习如何计算周长时,很多学生唏嘘,对自己接下来的学习没有信心,而有的学生则跃跃欲试,因为对之前知识掌握牢固的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做完了周长计算的预习,良性循环,他们在当堂课程的接受进度也明显变快。此时,笔者会鼓励学生们今天的课程并非想象中那么难,并举自行车轮胎滚动的例子和多种活动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概念,再引入圆周率的概念进行计算教学。随后,笔者试探性地画好一个轮胎,并让学生计算周长,这时真的有学生上台做出了答案。笔者问他:“为什么老师只教了一点点你就会了?”该生便告诉笔者自己是经过预习与课后训练巩固的,并“当老师”教了大家计算周长的办法。笔者没有直接夸奖他真棒,而是让他当老师来表现我的肯定,也为暂时落后的学生树标杆。之后,在练习中笔者也将不同难度的问题依次抛出,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进行提问,基本上达到了笔者的预期。
总而言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并将课堂交给他们,实现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多与他人交流、善于利用合作互帮互助这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课堂质量大有裨益,是每一个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们的自主发展,给他们的个性成长创造平台,在开放型的数学课堂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数学走进生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