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历探究学习,提升思维品质

时间:2024-05-08

曹兴军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进优化教学设计,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善于探寻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灵活把握探究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努力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体验感悟,巧妙对话启智,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探究学习;问题情境;体验感悟;对话启智;思维品质

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必须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自主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讨论,从而使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真正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他们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巧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好的问题情境应具有激趣、引疑、导向、启思等功能。为此,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关注细节、巧妙构思,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1. 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如果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学生就会形成乐于学的积极心向,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思维更加活跃。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一开始,可设计“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利用动画演示,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曹冲能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很浓,产生了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投入探究其本质的“圈套”中去,思维就更加积极主动。

2. 问题引发猜想

科学巨匠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努力让学生习惯于大胆猜想、积极探索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课始可先复习有关除法的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点。然后顺势提问: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与除法又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这样教学就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能借助旧知产生“正迁移”,先建立猜想,激发探究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3. 问题促进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找次品》一课中,可创设3瓶外观完全相同的口香糖,但其中一瓶少装了三片,能不能想办法找出少装的那一瓶的情境。这个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根据次品的特点用天平“称”的方法中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称,称几次,出现什么情况代表了什么结果?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继续深入探究做铺垫。

二、亲历体验感悟,实现探究学习的过程

数学,一直被人们称为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但过分强调数学理性的一面,忽视其感性的一面,会导致枯燥无味,生硬无趣,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数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操作、体验、感悟、交流,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

1. 化难为易,主动建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况入手,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如问题:33人参加聚会,每两人握一次手,共需要握多少次?学生在尝试解决时发现问题比较难,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该问题从2人的情况开始考虑,借助点连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会和感悟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找出规律,构建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有效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2. 操作体验,认识本质。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事物本质特征的有效方式。课堂中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从直观上进行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究特征。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可安排切土豆的操作体验活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切一刀得面,切两刀得棱,切三刀得顶点。接着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切几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后再组织学生通过操作体验,自主探究,学生清晰地建立了长方体面、棱、顶点概念的表象,由此再进行抽象形成长方体面、棱的特征。

3. 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为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学习优势,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课堂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合理的分工和交流,共享探究成果,提高探究效率。如解决问题:500千克大豆可榨油180千克,2500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出示题目后,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形成正归一、反归一、倍比、比例解等多种思路。这样每个学生既按自己的思路去探索研究,又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中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提升,在生生互动中得到完善。

三、巧妙对话启智,提高探究学习的深度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它不仅承载着调控课堂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着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教学深度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关注问题设计的明确性、适度性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关注预留问题的空间,使学生能尽情伸展思想,主动思考,提高教学深度。

1. 勤于启发,柳暗花明

启发式提问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对话方式。有效启发可以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对于一道题目的探索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余学生进行质疑,于是课堂上有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时,教师可抓住机会,启发学生思考:要想让其他学生相信自己的观点,心服口服,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想到动手折一折验证。教师继续提问:折一折之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是不是两边一样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了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加明确,有效突破难点。

2. 善于追问,放飞思维

如果说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交流方式。那么“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如“认识乘法”一课,出示5组小猴,每组2只,问:一共有几只猴?教师可通过提问并追问:(1)一共有几只猴?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一只一只加的吗?(2)为什么要2个2个加呢?你是怎么想的?(3)这儿的连加算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的含义吗?(4)说一说5个2相加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5)5个2相加与5和2相加相同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此的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学生就会从加法到乘法的意义实现主动建构,初步理解“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乘法就表示几个几相加”。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3. 精于点拨,豁然开朗

点拨是学生在探究学习受阻时,教师及时做出的引导提示,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形成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恰当的点拨能够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思考、合理的分析,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如指导学生画折线统计图时,可让学生先根据数据尝试画,教师巡视,找出一些典型的学生作品(没标数据的,没用直尺画的,没对准横坐标的,画得不完整的)。然后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评价学生,教师做适时点拨:为什么要标数据?不用直尺有什么问题吗?描点时应该注意什么?连线时能直接将第一个点连第三个点吗?谁能总结一下如何准确画出折线统计图。这一个个点拨都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生生评价的基础上,当学生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或是有一定偏差时,教师巧妙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认识更完整,思维更完善。

总之,经历探究学习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进优化教学设计,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善于探寻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灵活把握探究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