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严婷
摘 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都要考虑学生的感受,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当侧重于课堂教学的是不是顺畅,学生的反应是不是如我们的课前预设一样等等因素,而应当遵循学的规律,用简单的设计来实现预设的目标,用简约的处理来引导学生的思索,促进学生的领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简单;高效课堂;简约;效率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能启发学生思考的,能丰盈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的,所以在审视数学课的价值时,我们不要苛求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发言是不是争先恐后,而应该透过表面现象看其实质。很多时候,一些繁杂的设计给学生带来的不是乐趣,而是干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去繁就简,去伪求真,将有限的时间用在真正需要展开的地方,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收获满满:
一、情境简单化,直达主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一些简单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勾起对已有认识的回忆,这样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桥梁的作用,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起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数学求知欲,并帮助学生在更好的背景下促进知识的融合和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情境创设和占用教学时间冲突的问题,从大的原则上来讲,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不能过于“丰满”,不能像叙事一样来渲染情境,而要力求简单,直达主题,顾及课堂的重心。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笔者一开始预设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相差不大),通过拟人的手法让两个角产生谁大谁小的争论,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观察后比较角的大小。但是这样的情境缺乏了生活背景,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笔者又做了一番思考,后来生活中的一个想象激发了笔者的灵感,在情境中笔者展示了几种角度不同的滑梯,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尝试其中的哪一个,果然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角度较大的滑梯,他们认为这样的滑梯比较“刺激”,比较“好玩”。“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滑梯会比较刺激呢,这其中隐含了怎样的数学知识呢?”笔者用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将他们的注意力由生活转移到数学上。
像这样的案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原先设计的情境过于理想化,其实学生在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后对这样的童话情境根本不感兴趣,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只是应付式地来进行观察,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更改后的情境融合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从选择不同的滑梯入手来探索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知识,学生一来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更加容易找到原因,二来也急切地想揭开隐藏的“谜底”。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进来,直接产生量角来判断角的大小的欲望,比较而言,这样的情境既直接又能击中学生的“要害”,应当是更符合教学要求的。
二、环节条式化,一脉相承
数学课堂应该围绕着教学的中心来设计多个不同的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思考问题,来累积经验。而在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不能片面追求问题的新、奇、难,而采用“拿来主义”,将别人设计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堆积起来,那样的“汇聚一堂”反而会让学生找不到重点,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应尽可能突出主题,然后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来构建教学环节,让这样的教学环节与教学主题一脉相承。
例如在“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将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并且使他们在内心深处认同这样的做法,认为将这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然后再辅以一些巩固练习,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比较这样的分数与原先认识的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设想,笔者通过创设一个猴妈妈分桃子的情境就帮助学生成功地跨越了障碍:猴妈妈给小猴子们带回来一盒桃子,在打开盒子之前,妈妈要考考大家,三只小猴子,应该怎样来分桃子呢,用怎样的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在学生认同了将这盒桃子平均分成3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每人分得的桃子之后,笔者再请学生来设想盒子中的桃子可能是几个,每只猴子可能分得几个,然后让学生回顾这个分桃子的过程,比较今天认识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异同,整节课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教学流程极其简单,不需要繁复的引导,不需要大量的形式各异的练习,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就完成认识的上升,对分数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笔者想与其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设置一个个难题来“拷问”学生上,不如顺着主要矛盾来设计几个能解开学生“思维镣铐”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完成认知上的突破。
三、交流精细化,言简意赅
课堂交流是推动学生理解的重要阵地,在交流中教师不要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而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第一时间提炼出学生的主要思想,然后做出判断:学生的想法是不是合理,与问题是不是吻合,有没有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来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或追问,或赞许,或质疑,言简意赅,直击问题的中心,确保交流的高质量。
例如在四年级“找规律”的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小军和小华住在同一幢楼上,小军家住在6楼,小华家住在2楼,两人爬到小华家用了40秒,那么他们用同样的速度爬到小军家还需要多长时间?在学生回答可以用40乘2等于80秒之后,笔者很快意识到学生认为从二楼爬到六楼需要爬四层,而一楼到二楼是两层,所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采用了乘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追问学生:那么你认为他俩爬到一楼要多长时间?下面有学生随口答道“20秒”,引起了大家的哄笑。在过后的交流中,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爬到二楼只需要爬一层,而二楼到六楼确实是需要爬四层,这样应该用40乘4来解决问题。并且经过这样的交流,学生认识到了爬楼问题的一般规律,即从一楼出发的时候,需要爬的层数等于楼层减一,从其他楼层出发的时候,需要爬的层数直接等于两个楼层差。
在这段简短的交流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反应在电光火石之间,然后立即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想到了怎样来引导学生,帮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的处理既节约了时间,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样简约的交流并不简单,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在脑海中出现了现实的画面,体会到爬到一楼根本不需要时间,这给一类问题提供了范本,扭转了他们原有的模糊的乃至错误的认识。
四、练习精当化,重点突出
数学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在练习中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体会,并在练习中展示出自己的真实学习状态,教师亦可以通过对练习的反馈来做出后续教学的安排。可是练习是不是应当面面俱到呢?我们在教学中时常走进题海战术的误区,总是喜欢用形式各异,难度拔高的练习来强化再强化,而忽视了练习应该给学生的思考性,忽视了机械重复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的挫伤,有鉴于此,练习的设计应当是精当的,是适切的,是重点突出的。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的时候,笔者没有设计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是通过两道简单的问题来提升学生的认识:1. 量得长方体灯箱的一个面长是10分米,宽是4分米,在这个面四周围上一圈铝合金,长度是多少?这个面上的灯箱布的面积是多少?2. 用12根1分米长的小棒可以围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观察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让他们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区分开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审视问题,思考问题是要求长方形的周长还是面积,然后再“对症下药”;而第二个问题更具有综合性,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操作,感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两个不同的属性,让他们观察一系列周长相同而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计算其面积,并通过比较发现隐含其中的规律,经历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长方形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更加立体。
总之,高效的课堂是高效的学习的根本,在教学中我们要仔细斟酌,精益求精,将有限的时间用在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简约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学习的重点能更加突出,课堂教学的性价比也会达到最佳状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