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本质是数学教学的根

时间:2024-05-08

曹宇

摘  要:数学本质,即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把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思维方式,鉴赏数学的美轮美奂,追求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本质是数学教学的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抓住数学本质。

關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本质;根

数学本质,即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把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思维方式,鉴赏数学的美轮美奂,追求数学的理性精神。下列三组案例的比较与剖析,旨在表达:数学本质是数学教学的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抓住数学本质。

[?]一、异中求同探本质

案例1:《元、角、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到超市买一根1元钱的直尺,可如何付钱呢?

生1:给一枚1元的硬币。

生2:给一张1元的纸币。

师:如果只有1角、2角、5角的纸币,该如何付钱呢?

生3:付两张5角的。

师:(课件出示)5+5=10(角)。

生4:付一张1角的、两张2角的、一张5角的。

师:(课件出示)1+2+2+5=10(角)。

生5:付五张2角的。

师:(课件出示)2+2+2+2+2=10(角)。

……

师:显而易见,1元=10角。

案例2:《元、角、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到超市买一根1元钱的直尺,该如何付钱呢?

生:(介绍不同的方法)

师:付1元钱的方法真多!大家对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什么想法吗?

生1:能将这些方法归类吗?

师:(竖拇指)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怎样归类呢?

生2:直接付1元的归一类,凑满1元付的归另一类。

师:(课件出示)一:直接付;二:凑满付。面对这两类付钱方法,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3:凑满的一类,加起来都是10角。

生4:直接付的是1元,凑满付的都是10角,虽然付的方法不一样,但付的钱数是一样的,因为1元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

师:(板书)1元=10角。

案例1、案例2的比较与剖析:案例1中,学生缺少深入的思维,探究的主动性未能唤起,只是教师急于给出“1元=10角”的结论,并不是学生自主发现,煮的是“夹生饭”,学生对“1元=10角”的认识是肤浅的,理解是结论性的。案例2中,去掉了教师直接下的结论“显而易见,1元=10角”,添加了“大家对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什么想法吗?”“面对两类付钱方法,大家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学生对“1元=10角”的认识“水到渠成”,理解“心领神会”。同时,也使课堂添了色,增了彩。常言道“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了让学生看到本质,必须将课堂预设与课堂时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案例2中,生1问:“能将这些方法归类吗?”这一问,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生2答:“直接付1元的归一类,凑满1元付的归另一类。”既说出了归类的依据,又讲出了1元和10角的区别。生3和生4 的表述,既是异中求同探本质的体现,又是对不同付钱方法本质联系的揭示。

[?]二、类比归纳寻本质

案例3:《认识小数》教学片段。

师:经过预习,大家对小数的知识有了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小数,如0.2,1.8,3.1415都是小数。

生2:我知道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小数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生3:我知道了小数点不是顿号,而是一个实心小圆点。

……

师:对于小数,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师:(演示多媒体课件)1厘米=分米=0.1分米,6分米=米=0.6米,2角=元=0.2元,1元6角=1.6元。

生:(开书阅读“你知道吗?”)小数就是十进分数。

师:同学们!小数是怎样产生的?明白了吗?

案例4:《认识小数》教学片段。

师:经过预习,大家对小数的知识有了哪些了解?

生:(畅所欲言)

师:对于小数,大家还有疑问吗?

师:(课件显示书上的一幅情境图)面对这幅图,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课桌的长是5分米,宽是 4分米。

师:课桌的长和宽如果都用“米”作单位,该是多少米呢?

生:长米,宽米。

师:米和米,还可以怎样写呢?

生(回答)师(板书):米(0.5米),米(0.4米)。

师:1角和8角,用“元”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你是怎样想的呢?有什么发现吗?请带着这三个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生: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案例3、案例4的比较与剖析:粗一看,案例3是由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活动的,实际上却未能把握数学的内在结构,没有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对小数的产生、小数的作用、小数的读写……认知上是模糊的、零散的、破碎的。案例4虽然也是由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活动的,但能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出发,先通过实例用“米”作单位表示课桌的长和宽,让学生感悟到因不能用整数表示,便产生了小数;再通过实例用“元”作单位表示1角和8角,让学生从另一侧面感悟到因不能用整数表示,便产生了小数。使一位小数(十进制分数)这一数学本质置身在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之中。学生经历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演变过程,知道了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小数的产生就有了必然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学,就应如此地探究知识生成的起点,研究知识理解的盲点,重视知识的推导过程,从而在类比归纳中寻本质。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充满生命力,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较高的正确率,后续学习才能具有坚实的根基。

[?]三、正误辨析显本质

案例5:《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例2,下面檢查预习的情况,请口答这4道填空题(课件出示)。

生1: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1份。

生2: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

生3: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4份。

生4: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5份。

师:大家预习的情况很好,请打开课本,一起学习例3。

生:(开书自学)

师:例2和例3中所有分数可分成几类?怎么分?

生:(先同桌商讨,再全班交流)

师: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

案例6:《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

生:(纷纷举手报告:、、、、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

师: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真分数和假分数,哪个大?

师:(课件显示两个4等分的圆)请报告,要表示“5个”,该怎样涂色?

生:左边的一个圆涂满,右边的一个圆涂1份。

师:能将“5个”写成分数吗?

生:“5个”写成分数是。

生:“5个”写成分数是。

师:请大家对这两种结果发表看法。

生:和的意义不同,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5份。而既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有这样的5份;又表示把2个圆平均分成8份,有这样的5份。

生:这里的和,单位“1”不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的单位“1” 是两个圆。

生:表示“5个”,不表示“5个”,是错的。

师:大家同意这几位同学的看法吗?

生:(鼓掌中异口同声)同意!

师:很好!大家能抓住和的本质,确认“5个”是而不是。下面请打开课本,一起学习例3。

生:(先同桌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探究成果)

师:(课件出示,书上“练一练”第1题的图和文字)请报告:每幅图中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哪几个是真分数?哪几个是假分数?如何确认的?

生:(逐一报告)

师:(小结)确认真分数、假分数时,如果是数,要看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一样大;如果是图,要看涂色的状况,真分数的单位“1”没涂满,假分数的单位“1”已涂满。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案例5、案例6的比较与剖析:案例5和案例6,都是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开始的。为什么要安排学生预习?为什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案例5既没有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也没有为学生安排释疑的时间与空间,更没有为学生捕捉数学本质而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关于例3的教学,给人的感觉是轻描淡写,既不到边,也不到位。案例6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有意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质疑的环节,教师便顺水推舟地把学生的疑问“真分数和假分数,哪个大”贯穿在后续教学的始终,并在后续教学中,先牢牢抓住一正一误两个分数

,引导学生从意义和单位“1”两个侧面加以辨析比较,凸显和的本质;接着通过例3和“练一练”的深入探究,加上教师的精准小结,凸显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区别。显而易见,对于真分数和假分数,仅仅让学生根据定义确认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法,必须让学生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知道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真分数和假分数,哪个大”便迎刃而解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