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展现思维过程,揭示数学本质

时间:2024-05-08

石俊仙

[摘 要] 数学的本质在于思维性,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和观念的形成. 本文首先揭示了数学本质的内涵,从深刻研读教材、重视问题设计、巧用课后习题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数学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在数学界一直有所争议,但有一点为大家所认同,那就是数学的思维性. 数学的本质在于其推理,而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数学涉及许多公理、定理,这些公理和定理的得出便是通过推理获得.

对于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新课标要求关注“教”和“学”的过程,通过“教”和“学”来展现思维过程,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课的“教”涉及“教什么”,教师应通过教,让学生抓住数学本质,展示思维过程,从而落实学生主体. 教师应教给学生数学的知识结构、数学的思维方法、数学的思想观念.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上展现思维过程,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本质的内涵

数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思维,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只要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就决不能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就决不能暗示”,从而深刻揭示了数学思维本质的重要性. 数学本质的内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数学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数学规律、定理、公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提炼过程;数学能力的获得体验等.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要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教学的核心. 数学应重视揭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精心构建数学课堂,让数学返璞归真,拨开数学神秘的面纱,展现数学的本质.

研读教材,深刻领悟,把握数

学本质

要想教会学生,教师首先要清楚数学知识的脉络体系,要清楚教材给出的问题背景,要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结合自己的经验重新整合,理清知识的本源,把握教材中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 一些教师在数学课上,面对授课内容觉得“这有什么?不就是几个定理吗?给学生证明,让学生理解就好了. ”这充分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找出引发学生思维的部分,不能构建引发学生探究的节点. 教师研读教材,不仅仅是定理、公式的推导,不仅仅是数学问题出现的背景,而更应看到蕴涵在教材中的鲜活的数学思想. 这种数学思想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这种数学思想,能够引导教师整合教材内容,融入数学思维,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才能做到对教材的独特感悟,也才能创造精彩、鲜活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讲解“特殊四边形”(人教版八年级下19.2.2)例2中,如图1所示,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 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面积(分别精确到0.01 m和0.01 m2).

教材的讲解如下:因为花坛ABCD是菱形,所以 AC⊥BD,∠ABD=·∠ABC=×60°=30°. 所以在Rt△OAB中,AO=AB=×20=10(m),BO===10(m). 所以花坛的两条小路长AC=2AO=20(m),BD=2BO=20≈34.64(m),花坛的面积S=4×S= AC·BD≈346.40(m2).

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本题对于小路AC的解答运用了“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把问题讲清的基础上,按照教材所给的方法对学生讲解就可以了,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构建问题冲突“小路AC的长度还可以利用什么方法求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体系,重新考虑AC长度的求解. 这时,学生就会重新分析题目当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调动思维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通过思维给出了下面的解答方法.

解答?摇 因为花坛ABCD是菱形,∠ABC=60°,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又因为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所以AC=20(m).

解答到此,教师不要以为问题就圆满结束了,在对教材内容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问“教材为什么放着简单的方法不用,非要绕远呢?是设计的老师比我们笨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求解小路BD的长度时要用到OA的长度,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求出AC的长度,也要再求出AO的长,才能求出BD的长,这样看来,教材中的解法其实不是绕远. 至此,这个例题的所有思维过程才算完成.

再如,四边形数学活动3(新人教八年级下)中的中点四边形. 如图2所示,我们依次连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它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经常作为出题的素材. 连结任意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很容易证明中点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探究中,条件不断变化——如果四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图3),它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如果变成矩形(图4)、菱形(图5)、正方形(图6)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教师在构建数学活动时,这几个问题运用的知识点都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思考1:如果得到的中点四边形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么,四边形ABCD的形状是怎样的?让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思考2:如果条件改为依次连结四边形一组对边的中点和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呢?

教师让学生分析这类题目的解答和什么条件紧密相关(四边形对角线),分析四边形对角线情况(垂直、相等、垂直且相等)就可以得出连结所得四边形的形状,从而抓住数学变化的本质. 方法通,则思路顺,数学方法的传授,远大于对某一习题的讲解.endprint

利用问题,拓展思维,揭示本质

数学问题永远是促进学生思维的首要方法. 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维,揭示数学本质. 例如,学习“不等式及其解集”(人教版七年级下9.1)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教师可稍微改变题目的背景,使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如“制作一种服装,需要用到两种布料,其制作方案也有两种,方案1,用A种布料4米,B种布料8米;方案2,用A种布料3米,B种布料9米. 从节省原料的角度分析,应该选择哪种方案?”学生对于不等式比较大小是陌生的,在这里,教师就要利用问题,教给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师:我们学过什么比较大小?

生:数字.

师:数字如何比较大小?

生:利用数轴. 在数轴上,右边的数字总比左边的大.

生:还可以通过计算,如果差是正数,就说明被减数大于减数;如果差等于零,说明被减数、减数相等;如果差是负数,说明不够减,即被减数小于减数.

师:我们看这道题,从省料角度考虑的意思是什么?

生:就是看哪种方案用料少.

师:分别写出方案1和方案2的用料总数.

学生得出方案1的用料为4x+8y,方案2的用料为3x+9y.

师:比较方案1和方案2谁省料,就是比较4x+8y和3x+9y谁大谁小. 怎么比?

生:看差.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了用差比较两数大小的问题.

数学判断能力也是学生的一种需要培养的数学能力,正如学生先去判断某种结论,然后才能朝着这个结论去思考、验证一样. 如a,b,m为正整数,且a﹤b,则(?摇 ).

判断这两个分式的大小,用比差法显然很复杂,直接判断又不能,所以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找到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用比差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艰苦的计算得出了结论(﹥).

生:太复杂了.

师:那么,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得出结论呢?请同学们观察,分式可以看做什么?

生:两数相除.

师:分子、分母同时加一个相同的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种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生:浓度问题. 牛奶加水、糖水放糖、盐水加盐.

师:对,那么这个问题如果按照浓度问题考虑,能不能解决呢?

生:可以. 可以看做原来的浓度,再加入m克糖得到后来的浓度为,加入糖后就变甜了,即糖水的浓度变大了,所以(﹥).

这个较为复杂的分式比较大小,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了知识的迁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理解了数学问题的本质. 数学的解决方法是相通的,找到知识的连接入口,就抓住了数学的本质.

巧用习题,促进思维,揭示本质

习题是检验学生习得数学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教师对于习题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甚至有些习题能够令学生的思维打开另一扇大门. 数学的本质在于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上,在于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中,在于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 数学习题是提炼数学思想的载体,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媒介,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习题的作用,充分利用习题促进学生思维,体现数学本质.

例如,学习完“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人教版八年级13.3)课后习题第9题:A,B两个商场平时以同样的价格出售相同的商品. 春节期间让利酬宾,A商场所有商品八折出售;B商场消费金额超过200元后,打七折. 试问,如何选择商场购物更经济?这是一道方案选择题,这种类型的题在初中阶段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讲透,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的方法,掌握其思维过程.

师:更经济的意思是什么?

生:更省钱.

师:你觉得八折省钱还是买够200元后七折省钱?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知道,因为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师:那什么决定在哪个商场购物更经济呢?

生:购物花费的钱数.

师:这个钱数是固定的吗?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一次函数方案问题的解题思路:找准自变量→列出函数关系式→找到两个方案中函数值相等时自变量的值→分析大于、小于这个等值的情况.

初中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相似的习题,教师要打破习题的先后顺序,对习题有整体把握. 如八年级上习题11.2中的第7题:点P(x,y)在第一象限,且x+y=8,点A的坐标为(6,0),设△OPA的面积为S.

(1)用含x的解析式表示S,写出x的取值范围,并画出函数S的图象.

(2)当点P的横坐标为5时,△OPA的面积是多少?

(3)△OPA的面积能大于24吗?为什么?

以及复习题11第10题:已知A(8,0)及在第一象限的动点P(x,y),且x+y=10,设△OPA的面积为S.

(1)求S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2)求x的取值范围;

(3)求S=12时P点的坐标;

(4)画出函数S的图象.

这两道题就应该整合在一起进行强化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此类题的理解与掌握.

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各个方面揭示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全新的数学体验.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