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花永平
[摘 要] 中考是考查初中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最终测试棒,也是目前高一级学习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最新中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引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和策略. 作为一线教师,应深入研究中考命题特点,从本质上明确我们教学的方向性,体现我们的价值性.
[关键词] 直接衍生;借助结论;超出局部;注重运动;举一反三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趋向从课本题、练习题、历年陈题中将问题进行演变和提升,这一命题的原则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
比如,2014年南通市中考数学试卷一直延续南通市中考试题的基本特点:基础全面,试题稳定. 试题1至26题,立足基础,覆盖全面,学生普遍易上手,得分较高,但也存在陷阱题,如第18题:已知 m-n2=1 求m2+2n2+2m-1 的最小值. 很多同学想到用常规解题方法—配方去完成,但这样做忽视了一个重要条件:n2≥0 ,即将m-n2=1变形为n2=m-1,得m-1≥0,m≥1 的条件下求代数式的取值. 就知识的完备性而言,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而且要有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27、28两题,从题目的设置情况来看,难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是今年中考的又一大特点:尾巴翘. 以此来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 但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摆脱不了数学基本图形、基本方法的应用. 27题由条件垂直就应把它和一线三角联系起来,求长度不外乎两种基本方法:相似和直角三角形等相关的计算. 28题也是老面孔——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的相关问题. 学生的审题明显存在困难,这是今年试题的第三个特点:条件新. 28题的第二、第三问,需要学生读题、审题后自我生成图形,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结合中考试题的命题特点,笔者对人教版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习题中的一道习题进行演变,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整体分析和解题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切实提升复习效率,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原题 如图1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D,E 分别是边AC,AB 上的点,且AD=BE,BD,CE 相交于点O,求∠DOC的度数.
解答 易证明△BDA≌CEB(SAS),
所以∠ABD=∠BCE.
又∠DOC=∠DBC+∠BCE (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
∠ABD=∠BCE,
所以∠DOC=∠DBC+∠ABD=∠ABC.
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C=60°,
所以∠DOC=60°.
直接衍生,以静置动
如图1所示,若D,E 分别是边AC,AB 上的动点,BD,CE 相交于点O,当AD,BE 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DOC的度数恒为60°?
解析 同上,当AD,BE满足AD=BE时,∠DOC的度数恒为60°.
点评 从两个方面去说明问题:一方面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提醒学生从执果索因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无论是哪个方面,在常态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基础性地直接衍生,能有效地巩固学生已学或者已做过的题目,为后面的延伸拓展打下基础,并从基础环节提升学生多元化分析、考查问题的能力.
借助结论,逐级攀升
(接原题)如图2所示,过点C作CG⊥BD于点G,求证:OC=2OG.
解析 由上例和已知,在直角三角形OGC中,∠DOC=60°,
∠CGO=90°,则∠GCO=30°.
所以OG=OC,即OC=2OG.
点评 学生发现结论后,往往从基本问题、基本图形下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两问属于直接变式,是试题改编的常用手法,不改变原题的任何条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添加和商榷,从而训练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分析和不同知识体系的斟酌,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强度和效度.
超出局部,关注变化
由原题变式1:如图3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当D,E分别在边CA,AB的延长线上,且AD=BE,DB 的延长线与CE交于点O,求∠DOC的度数.
解析 易证△BDA≌CEB(SAS),
所以∠ABD=∠BCE.
又∠DOC=∠EBO+∠BEC(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
∠ABD=∠EBO=∠BCE,
所以∠DOC=∠BEC+∠BCE=∠ABC.
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C=60°.
所以∠DOC=60°.
点评 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利用边角关系进行合理转化的思想.
该问的变式已打破学生思维的束缚,将“形内”问题转化到“形外”,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变化,更关注的是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不同知识与技能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并进行考查和训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注重运动,关注轨迹
由原题继续变式2:如图4所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D,E分别是边AC,AB上的点,且AD=BE,BD,CE相交于点O,当点D由点A开始运动到点C的过程中,点O运动的路程是多少?
解析 该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点O随着点D由点A开始运动到点C的过程中,形成的轨迹是什么. 其次,求长度. 通过以上解题过程,我们已经明确只要AD=BE,∠DOC的度数恒为60°,即∠BOC=120°. 由固定角度我们联想到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则构建以BC为弦,∠BOC为120°的圆周角,解题步骤清晰明了.
作△OBC的外接圆,如图4可知,当∠BIH=60°时,∠BOC始终为120°,所以,点O的运动路径是以点I为圆心,2为半径的劣弧BC,圆心角为120°. 所以,点O运动的路程是π.
点评 本题的变化直接训练了初中数学中的难点环节,但是这些难点建立在了学生已经熟悉基础环节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知识构建的环节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难题.
举一反三,关注拓展
将原题的背景作变式3:如图5所示,在Rt△ABC中,AC=BC且∠ACB=90°,E,F分别在边BC及AC 延长线上,且CE=CF,BF交AE的延长线于点P.
(1)试判定BF,AE的位置关系,说出你的理由.
(2)点E在BC上运动的过程中,点P运动的路径长是多少?
(分析、解法与上例相当)
(3)拓展:若点Q是AE上的一个动点,已知AC=BC=2且CQ=1,射线AE和射线AF的夹角为α,随着α的变化,点P的运动路径是多少?
解析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角α存在最大值,当CQ⊥AE时,角α有最大值30°;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是以AB中点为圆心,AB为直径,60°的圆心角的一段弧. 路径长为π.
点评 这样的拓展和变式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宽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分析问题的全面性,无论是基础巩固还是拓展延伸,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与原题相比,变式题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从解题手法、思考路径、形成过程中不难发现,所有的策略和方法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一个习题的演变,笔者认为,中考试题中复杂题、新颖题都是由一些简单的数学小问题叠加变式而成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则大致相通,关键是寻找基本图形,基本数量即线段、角度的关系,从特殊的实例中去发现一般的结论,这正是把握中考命题趋向的关键所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