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思考

时间:2024-05-08

王海燕

明确有效教学任务,提升课堂

教学水平

“有效”,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与方式,考查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上的进步效果. 所以,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进步”变化,成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尺. 所以,教师应考虑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的一种“教”与“学”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教师获得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此之前,教师需明确教学范围,做到所授知识心中有数. 其次,有效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应给予学生“带入感”;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掌握知识要点,学会自我思考;课后,则让他们学会思考与总结,以此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有效教学过程,提升课堂

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讲究计划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范围有完整的认识,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通常来说,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上下教学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前章知识内容是后章知识的铺垫. 比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需要提前学习有理数,以及有理数的加减乘除.

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有计划地实施教学,不能急于赶进度,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为了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学之前,教师应大概浏览教学课本以及教学参考资料,了解本学期以及下学期的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标准,笔者会将重要的知识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圈画起来,为课堂的重点讲解做好铺垫,做到教学内容心中有数.

比如,因式分解的教学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同时,该知识点是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因式分解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才不会费力,所以在教学计划中,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原本是3个课时的时间,笔者计划用5个课时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与练习.

除了进行大范围的掌握知识要点外,还应有一份以周为单位的详细教学计划. 在制定以周为单位的教学计划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在计划中把握教学知识要点. 课堂教学应该有主次轻重之分,只有抓住了教学知识的重点,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做到课堂知识讲解的有效性.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知识点一般会占用整个教学课时的以上.

(2)丰富知识内容,注重教学知识拓展. 在做教学计划时,需要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需要教学参考答案、教学课本,还应参考一些数学资料. 在教学资料中收集、整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识或者例题,以丰富教学内容.

做好教学计划,才能抓住教学重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把握课堂节奏,为高效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

2. 教学过程追寻“带入感”

做好了有效的计划,还应找到具体的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也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堂数学课只有教师的讲解,而缺少学生的有效互动,那么这绝不是成功的课堂.

“带入感”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带入感”的实施者. 追寻“带入感”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带入感”可以是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一道数学练习题,还可以是一个“笑话”……这些都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堂中.

比如,学习长方体时,笔者会以教室为模型,通过提问,将学生带入课堂中. 也可以将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带入话题”,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下面是笔者某次教学“抛物线”的课堂场景.

师:我军导弹发射器与敌方军舰处于同一水平线,相距8 km,我方发射导弹,导弹以200 m/s的速度运行,以发射点为原点,导弹轨迹为抛物线,3 s后,导弹到达最高点2.4 km处,请问,导弹能否击中目标?

生:……(集体沉默)

师:上完这节抛物线课后,答案由大家自己去计算.

……

通过上述提问,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堂中”. 通过这种“带入感”的提问,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能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进而在课堂上管理自己、约束自己,为有效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

3. 教学过程追求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的计划以及将学生不由自主地带入课堂,只是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教学大纲中重点要求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知识,应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这主要体现在,在了解知识原理的同时,能够掌握相关公式以及计算公式的条件与具体应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比如,对于抛物线,要求能熟练掌握其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清楚地了解围绕Δ的相关应用.

数学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例题,学生再模仿学习,领悟,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 所以,例题的选择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笔者认为,例题的选择不宜太复杂,也不宜太简单,题目中还应该反映出教学的知识要点. 对于例题,教师可以参考课本,也可以参考教学资料,还可以根据知识点的认识,自己设计教学例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全面性以及难易程度. 以下是笔者进行抛物线讲解的一道例题:

(1)求抛物线l:y=x2+5x+6与x轴的交点个数以及交点坐标;

(2)求方程x2+5x+6=0的解;

(3)已知x2+5x+6>4k,求k的取值范围.

从整体来看,(1)(2)比较简单,而第(3)小问较为复杂,但这三个小问基本包含了抛物线的主要性质,题目的难易程度适中. 而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在日后的练习与考试中会经常看到,所以将这样的题目作为例题,最为适宜.

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知识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 一般来说,讲解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思考(此题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Δ的用法,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判断,以及抛物线的最值计算),等学生思考完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当例题讲解完后,学生基本上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包含本课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解题步骤.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课程完成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出一两道相关知识题让学生练习. 练习的题目较例题而言,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笔者将第(3)小问变换为:已知mx2+5x+6<5m,求m的取值范围. 变换后,再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这样可以在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路,挖掘他们的数学能力,提升数学课堂品质.

4. 注重课后练习环节

课后练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往往会在做“课后练习”时发现,所以,笔者认为,除了注重课堂的有效性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后练习的有效性.

刚刚结束新课时,课后作业应以巩固基础为主,而为了加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应以题型训练为主. 教师可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对与当前所学知识相关的不同类型的题型进行汇总,让学生进行该知识点的题型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或学生应用知识点的灵活度不过,不能做到得心应手、举一反三.

对于从练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在课堂上应得到解决. 通常情况下,死记硬背不是解决数学学习的良方,但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通过“死记硬背”与“教学点拨”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公式不熟悉,不能掌握解题方法”的教学难题. 当学生熟悉公式、掌握解题方法后,再让其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成绩.

讲解一段时间后,应以温故知新为主. 这时可以适当地出一些简单的题型,而后将简单的题型进行融合,使其成为一道新的题型,而这样的题,往往是压轴题. 可通过帮助学生总结来加强学生的印象,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学生都是一棵棵小树苗,而教师是树苗成长过程中的剪枝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付出百倍的耐心、恒心,才能成功地完成修剪.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教学主题,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开展,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众所周知,数学较难,但只要教师坚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适合的方法,在授课前做好完备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讲究方法,课后注重练习,为学生解决课后练习疑问,帮助学生总结、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掌握解题方法,真正做到“会学习”,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效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 因为只有将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提升数学教学品质、加强学生数学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