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林燕婷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和家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素养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小学生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小学教师应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等,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从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培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学生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劳动技术;培养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为了保证我国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小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最美的思想观念。在小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小学生参与到劳动当中,通过劳动来磨炼小学生的意志、提高其劳动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劳动价值观。”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勞动教育逐渐被学校、家庭所忽视。对此,各方需要进行积极地合作,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家庭作为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家长应当培养小学生的日常劳动习惯和能力。学校作为教学主导,主要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思维,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社会则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小学生合理地进行劳动实践,使其拥有奉献精神。在三方合作下,才能够将劳动教育当中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劳动氛围。
二、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现状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在智力、德育等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从校内外实践活动出发,重视其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综合提升。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大部分教师并未提起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以至于学生很少接触到劳动技能方面的知识。
此外,部分教师还会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惩罚。例如,当学生在犯错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关劳动,如打扫教室、操场等,这种行为导致学生对于劳动有着错误的认识,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价值观形成。作为学生成长历程中重要的引导者之一,教师应当利用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展开科学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当中获得知识、技巧、乐趣,同时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展开思考分析,找寻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探索出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家庭劳动价值,让家庭教育发挥出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有必要让家庭教育发挥出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但由于部分家长喜欢帮助小学生做事,以至于大部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进行劳动。对此,家长应当做出适当的改变,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劳动榜样,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积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小学生是否有必要承担家庭劳动?小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家庭劳动吗?小学生在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家长是否应该提供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家长能够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形成相对客观与正确的认知。在家庭当中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劳动机会,让小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成果。家长可以根据以下建议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与素养。
1. 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
家庭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鼓励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打扫卫生等一系列小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劳动活动。从日常小事出发,通过家务劳动,小学生可以学习实际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并形成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2. 记录小学生成长展示劳动成果
家庭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对于小学生一些无法完成的家务做出积极的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完成的劳动作品展示给家人,展示到朋友圈、班级圈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心得体会。让小学生获得教师及亲朋好友的称赞,满足其成就感、荣誉感,这样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3. 正确认识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观念中,大部分家长无法正确地认识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通常都会认为小学生学习才是重中之重,从而过多关注孩子学习,忽视了劳动教育。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影响到了小学生劳动素养水平的提升。对此,家长应积极改变自身的观点,在鼓励小学生学习同时,还应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学习和劳动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互为基础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人在进行劳动的时候,大脑也会获得一定的放松,也就是说在劳逸结合的情况下,劳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劳动与学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不但能够扩大劳动教育的空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关注学校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
学校对劳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想要落实劳动教育,教师就应组织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为小学生构建出一个“人人知劳动,人人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1. 积极为学生树立劳动榜样
学校应当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学校内开展多种劳动主题教育,如设置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让小学生深刻了解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小学生讲述一些劳动模范的小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的劳动事迹,让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紧追时事,为小学生讲述一些现代的故事,如近年来我国的模范人物李兰娟、钟南山等人,让小学生学习这些模范人物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另外,为了给小学生营造更积极的劳动教育氛围,教师还可以从小学生身边出发,对热爱劳动的小学生做出表彰和奖励,让劳动者为周围小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能让劳动者形成荣誉感,通过这种树立榜样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起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2. 构建科学的劳动实践评价机制
教师应当利用主题班会的机会,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为班级制定劳动评价机制,并为小学生构建劳动教育档案,由班级内的劳动榜样进行管理。劳动评价机制应包括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劳动状况,而小学生互评能够让小学生互相记录学生的劳动事迹。
在制定劳动评价机制之后,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将会得到提升,在班级劳动中能够更快地分配劳动任务并认真完成,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的学生。之所以需要劳动评价主要是为了对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纠正,规范劳动方法和劳动技能,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为了保证小学生能够不断积累自身的劳动技能,教师所展开的评价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方法展开评价。在小学生劳动过程中,教师应当观察其动作协调性、操作流程的正确性等,确保小学生动作符合规范、操作流程正确有序,针对劳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对小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在劳动实践后所展开的评价,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小学生每一个局部动作是否符合标准,整体劳动流程是否正确。而在小学生独立性实践后所展开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评价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整体动作是否协调有序。在熟练性练习后的评价,则是对小学生劳动速度和劳动质量展开评价。随着小学生实践次数不断地增多,评价要求也应做到不断地提升,确保小学生在劳动实践当中,逐渐掌握劳动技能。
其二,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成果展开评价。评价劳动成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小学生的劳动过程,通过总结的方式,对小学生的劳动情况做出反思。评价劳动成果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小学生自评、小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劳动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将劳动过程中的正确操作保留下来,去除不必要的动作和环节,以此来提高劳动质量。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来说,教师应当积极进行演示,并对小学生做出指导。对于立即可以做出评价的劳动成果来说,除了做出比较分析外,还应总结劳动方式的优点和缺点。而对于一些无法立即做出评价的劳动成果或者是需要在校外劳动过程中做出的劳动评价来说,可以通过小学生所进行的成果汇报、定期考核、劳动竞赛等形式展开评价,从而确保小学生在无教师看管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劳动实践活动。
其三,针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展开评价。劳动态度评价指的是对小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认真程度做出评价。有些劳动活动需要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特别的细心、认真,如剪纸、绘画等活动;有些劳动活动则需要小学生不怕累、不怕苦,如教务劳动、公益劳动等,这需要小学生拥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性格。因此,在劳动教学当中,教师对小学生的劳动态度展开评价,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思维。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角度并不是单一的,可以从小学生在劳动当中的过程展开评价,也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劳动成果展开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将自身在劳动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让自身更加热爱劳动,能够在为他人、为自己、为社会的劳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结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
想使劳动教育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各界也应做出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学校可以和周边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敬老院、农场等场所进行合作,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劳动的机会。让小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主动参与到社区劳动当中,成为社区的环境小卫士,也可以让小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梳头、表演节目等。同时也可以根据相关节日,如植树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让小学生根据节日的特色展开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使其通过家庭劳动来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家校合作,确保劳动内容落实
小学阶段是学生能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规范小学生的劳动行为,让小学生进行更为标准、规范的劳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在面对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时,教师应当展开不同的劳动教育方式。比如,在面临低年级小学生时,由于其年龄较小,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对小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任务,如日常值日等,同时也要引导家长,让小学生在家里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中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应当引导家长,对小学生展开监督和指导,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整理自己的衣柜、书包、房间以及做一些难度较低的家务等。而教师在对高年级小学生展开劳动教学时,可以安排小学生参与班级大扫除、打扫校内器材等劳动活动等,同时要引导家长在小学生进行家务劳动时,要明确劳动时间和劳动质量。只有这样小学生的劳动行为才会越来越规范,劳动技能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语
劳动素养的培养和劳动技术的形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认知和劳动习惯之后,才能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合作下,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热爱劳动的优秀人才。在劳动素养的作用下,学生能够为社會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仲仪. 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
[2] 马笑岩.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9(01):95-96.
[3] 龚冬梅. 浅谈开展家校合作的意义与途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12):93-94.
[4] 梁霞. 家校合作——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途径[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汪旦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