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曾晓丽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如何培养低段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呢?文章从全融合视角出发,以低段教学为例,通过课前游戏、抓关键问题、用教学活动、找生活趣点等方式,详细介绍了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期望可以给予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全融合视野;高阶思维;语文学习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关系的一种间接性反应,是意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也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本杰明·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一书中第一次对高阶思维进行了界定,他认为高阶思维是指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对知识进行组织或者重组的心理过程。
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及其团队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修订,认为认知过程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六个层级,起始的记忆、理解、运用属于低阶思维能力,而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变革,由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双基”,逐渐发展到兼顾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而发展到重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新增的一项素养要求就是“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对应安德森的六个思维层级,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要习得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教育要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尤其要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一、高阶思维的意义
高阶思维往往比较复杂,经历多个思维过程。其中分析、评价、创造这三种能力要在领会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解、整合或是判断,包含了知识的重新组织。以知识的重组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进而成为能力,这种能力使人逐步认知社会、适应周围环境。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关键能力,是群体不断创新的源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指出:“人类明日之需要,以及我们今日对智能、脑和师生文化之理解,均呼唤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教育。这种未来中心教育,所需要的不只是掌握最重要的学科形式,更是靈活运用这些学科形式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想的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从小学低段开始,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低段学生思维的特点与不足
(一)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
低段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直观、形象的思维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既有独到的优点,也有一些局限性。其优点在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容易引发低段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探究的渴望。但他们也容易根据肉眼直观可见的信息,如事物本身、图像等做出判断,这样的判断缺乏丰富的信息源,容易产生信息的偏差,得出的结论较单一。
(二)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
低段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思维惰性,对身边事留意不多,对眼前事关注不高,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对事情的判断更多来源于周围的人。低段学生缺少主动观察生活、主动思考判断的意识,需要教师更多的提示和引导,其高阶思维能力薄弱。
(三)缺乏思维的灵活性
低段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事情的思考一般呈单点思维状态,很少和周围的信息相关联,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不能随机应变地应对发生的事,因此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三、全融合语文教育的基本思考
全融合语文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与提升为归旨,强调关注并满足所有儿童多样化需求,打通时间的纵向维度,空间的横向维度,以创作为突破口,输出带动输入,将语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形式、教育策略等进行深度融合的语文教育理念。全融合语文教育在时间维度强调全过程融合,在空间角度强调全领域融合,在资源维度强调全要素融合,在方法维度强调全策略融合,在情感维度强调全身心融合。多维度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和学习空间,还原世界的丰富多彩。
在课程形态上,它推倒课程边界,融生活于学校,合万物于课堂。在课程实施上,它构筑以写带学、读写平衡、知行合一的路径骨架。在教学策略上,它以阅读为基础点,以实践为支撑点,以创作为突破点,通过大量阅读为创作打好基础,在多样运用中激活创作,在真实创作中链接阅读。全融合语文教育以丰富的教育空间,多样的教育策略为培养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
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立足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学校全融合教育思想指引下,教师要把培养低段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等作为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切口,立足日常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进行探索。
四、培养低段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课前小游戏激活思维
低段学生喜欢游戏,本班级开发了大脑思维操。大脑思维操是本班级课前三分钟的一个常规项目,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李白坚教授的《作文教学跟我来》一书,其主要用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灵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圆点,让学生猜测小圆点像什么。因为问题简单、开放,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所以学生表达热情特别高涨,思维活跃。当一个学生谈到小圆点像鸡蛋这类食物,其他学生顺着这一学生的思维展开思考,跟着举例食物,这就是低段儿童的顺势思维。这一现象很正常,只要学生能说,就值得肯定,但这不是终点,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表达。
当有学生从食物类谈到细胞、水滴。此时,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言的不同,再往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答案更加新鲜有趣:像水滴、轮胎、小石头、盐、青蛙卵、头、玻璃珠等。教师还可以往更广阔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往大体积的事物方面想,这个小点还像什么。于是便得到学生回答:像地球、火星、原子弹、整个宇宙等。
从身边事物到生活中的事物,从小的到大的,从这一类到那一类,大脑思维操把学习和生活相融合,打通课内和课外的壁垒,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二)抓关键问题,培养分析能力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提问不仅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注意力的关注,更主要在于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引发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深层思考。分析包含分解、分类、比较、抽象、综合、概括,并伴有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过程。关键问题像是一个高阶思维的触动开关,抓住关键问题去分析,能引发各种思维活动,学生经历了这一系列思维活动,分析、理解能力将得以提升。
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里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石头,比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教师借助插图,抛出关键问题:“课题里有一个‘奇字,这些石头奇在哪里呢?”学生通过看图、比较、联系生活等逐层分析:“因为石头的样子长得很奇怪,像一个大桃子,所以就叫‘仙桃石。”“这块石头的样子很像一只猴子,凸起的地方就像它用胳膊抱着腿,它正对着的是云海,它好像在看云海,所以叫‘猴子观海。”学生调动综合生活经验,把石头和桃子的外形作比较,把石头和猴子的样子相关联,理解了这些奇石名字的由来。接着,教师展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让学生用上刚才的方法去分析、比较,再给这些石头取名。有了前面的思维引路,后面的环节自然水到渠成。
以一个关键问题切入教学,多个维度去分析,从理解再到创造性运用,全过程融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由观察到联想,由分解到归纳,由初始的形象思维过渡到会分析、会创造的高阶思维。
(三)用教学活动培养概括能力
低年级学生在描述一件事情时,经常会说很多且不容易说清楚。这并不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概括能力。概括是人类思维的快捷呈现方式,是分析、分类、比较、抽象、综合、推理等的全息过程。概括是一种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在日常口语表达中随处可见。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会学生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较好地和他人对话。
1. 从读懂一句话开始
一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几个词语的排列组合,内容简洁、语义简单,似乎很容易读懂。但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却发现读懂一句话对不少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当教师问学生这句话写了什么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出意思,他们一般都会原原本本地照着句子读一遍以此表示他们的理解。这个现象值得教师注意,教会低年级学生读懂一句话是何其重要。一句话里的几个要素“谁?在哪里?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低年级学生遇到的句子一般比较短,大多包含了这几个要素。在教学中,从读懂一句话开始,教师一边读一边问学生这四要素,引导循着这样的思维路径去发现句子的表达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每一次活动都是契机
新课标注重课程的实践性,课本教材安排了不少综合性实践活动。低段语文教材里的口语交际就常常把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融合起来。教师可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做手工,做完以后再介绍制作过程。介绍时,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连接词或者“第一步、第二步”等表示步骤的词语。这样的词语不仅具有连接和提示作用,同时还具有高度概括性,浓缩了整个事件,为学生的表达搭建了语言支架。在这些语言支架的帮助下,学生一步步介绍,把整个制作过程概括得清楚、简洁,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得以提升。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把常规的教学活动变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契机,综合运用观察、分析、实践、表达等各种教学策略,全策略的融合去有效助推低段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找寻兴趣点,培养创造能力
全融合语文教育的教学要素不仅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还包括教学环境、家长参与等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只有各要素有机融合为一体,才能产生教育共鸣,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教师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关联各教学要素,也能全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上学路上、课间时,学生总有很多话说个不停。“今天玩了些什么?我的生字写得好,老师表扬我了。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些看似絮絮叨叨的话题恰恰是学生一天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时候,教师静下来听学生讲一讲,和学生聊一聊,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可以转化为思维的“亮点”。
例如,为了丰富学生的课间生活,本班级买了一些玩具,教師告诉他们如果研究出来可行的玩具使用建议,就请他们当玩具管理员,并期待他们有创造性的使用建议。当教师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欢呼雀跃,争着来研究,很快就把几种玩具的玩法摸索了出来,而且有创新、玩法新颖。这让教师看到,低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思考,他们的思维不容易受现实束缚,往往有不少灵感迸发,相较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考。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应用心观察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实现全要素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代教师的一种责任。
低段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可训练、可培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出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华. 论学科核心素养——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1):55-65+166-167.
[3]张先彬. 全融合语文:契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实践新走向[J]. 重庆行政,2020,21(04):86-89.
(责任编辑:汪旦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