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郝桂芬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达到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效果,同时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构建起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形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也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涵盖了物质、精神、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多彩的文化,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熠熠生辉。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文化交流日益普遍,良莠不齐的文化与思想大量涌入中国,逐渐滋生出各种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比如拜金思想、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等,使社会风气变得功利化,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小部分人逐渐遗忘了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丢弃了思想的根和文化的魂,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历史与文明的见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抵制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丰富的传统文化使国人回顾历史、感知智慧与文明,用先贤宝贵的经验与智慧,唤醒人们遗失的品德与美好,使人们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思想的熏陶与心灵的启迪,重新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积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对学生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品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的宝贵教育资源。教师要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品德之美、民俗之美、传统之美,促使学生滋生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国民意识、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教育目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长为弘扬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分子。
(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母语、了解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中,用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来渗透德育,使学生不仅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发挥出语文学科强大育人功能。
(二)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了文化熏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其价值与魅力,受到文化的熏陶,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传统文化教育塑造了学生德行
传统文化教育中不乏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教育来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接受品德教育,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传统文化教育加速行为习惯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话说,三岁看老,强调了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借助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内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模仿兴趣,同时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速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比如,小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诗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可以组织“每日一读”活动来培养小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并在反复诵读中养成了边读边想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在识字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围绕“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其中识字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汉字承载着中国语言文化的历史,为学生展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辅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汉字,感知汉字的神奇魅力。
1. 利用字谜游戏,探索象形字
小學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汉字以常见汉字为主,而且大多是象形文字,为了使小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索象形文字。比如学习“告”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利用象形文字的笔画设计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让学生围绕谜面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汉字与画面进行重叠,进而轻松找到问题的答案“告”。又比如“回”字,“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图形上去探索字谜答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对象形文字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又在识字教学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自豪感。
2. 借谚语歇后语,品味汉字趣味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汉字虽然字形不同,字义也不尽相同,但是发音却相同。同音字展现出中国古老文字中蕴含的智慧与魅力,能够促使学生对汉字、对传统文化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推动学生去自主学习与探索,于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谚语、歇后语由于幽默、生动、生活性强而深受人们喜爱,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用歇后语来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眼界,又能让学生深刻感知汉字的趣味性,快乐地完成识字学习。比如“书”“行”“文”等汉字同音字非常多,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入歇后语来开展教学,“孔夫子搬家—都是输(书)”“肚子里撑船—内行(航)”“床底下点蚊香——没下文(蚊)”,短小、风趣、形象的歇后语不仅突出了同音字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对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这种特殊语言形式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引入汉字起源,体验文明智慧
中国汉字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很多汉字都源于古代,然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简化才演变为今天常见的简体字。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为学生讲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变化,了解汉字的历史,理解汉字的笔画构成,使学生从象形文字中从图案走向符号,从多笔画繁体字走向笔画简单的繁体字,能够从汉字的外形上猜测字音、字义,使学生在无形中通过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地完成了汉字学习。比如“马”“鸟”“牛”“门”“尾”“日”“火”都是小学生常见的汉字,也是由甲骨文逐渐演化为今天的简化文字的。汉字的发展与演化将抽象的图形符号与具体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掌握识别汉字的方法,亲自体验到古代人民的文明与智慧,增添了汉字学习的乐趣。
4. 探析汉字字理,了解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汉字是学生要掌握的必备文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汉字教学方式,用灵活的汉字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汉字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会读、会写,更重要的是理解字的含义,透过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来进一步了解汉字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例如,二年级学习《“贝”的故事》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贝”作为中心词,启发学生了解中国的钱币文化,诱导学生将与“贝”字有关的字与钱财建立起联系,不仅知晓小巧玲珑、色彩鲜艳的贝壳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同时也由于携带方便,大小适宜,在古代被用来计数,后来慢慢人们想到了用这种大家普遍喜爱的贝类来进行等价交换,从而使“贝”不仅有装饰而且作为某种币来使用,成为古代的流通货币。在汉字的字形上就衍生出了很多以“贝”为偏旁的汉字,比如与钱财有关的“财”“货”“贵”“贮”,表示赋税的“赋”,与抵押赔偿有关的“赔”“赎”,表示借贷关系的“赊”“贷”“债”,与交易有关的“赚”“赔”“贱”“贬”“赌”“赛”,这些与钱有关的汉字通常采用了贝字旁,将贝作为流通货币的历史留在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中,体现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面对未知的汉字学会通过偏旁来初步了解汉字字义,使识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同时也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启迪人的思想,是小学生走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诗词,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用词精妙,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比如《咏柳》《村居》两首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诗人笔下充满勃勃生机的春景。贺知章的《咏柳》中一个“裁”字就突显出春风是美的创造者,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体味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有效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借助传统节日,渗透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风土人情、人文习俗都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加深学生对国家、对民俗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几篇课文为例,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引入中华传统节日知识,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融入传统节日民风习俗的学习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还能带领学生领略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推动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品味,实现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扬。
(四)巧用民间故事,了解传统文化
古代民间故事也是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小学生年龄小,对故事充满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民间故事来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牛郎织女》,教师可用民间故事内容引出传统节日“七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超出学生想象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传统文化教育中,主动搜集有趣的民间故事进行阅读,在阅读与讲述中完成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了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走进生活实践,体验传统文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依赖形象思维,如果单纯将传统文化讲述给学生,很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将传统文化通过生活实践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比如三年级学习《清明》這首古诗时,教师可组织“包青团”的实践活动,用这种清明时节特有的小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去生活中观察,去生活中学习,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既提高了学生对“清明”的了解,同时让学生爱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手脑并用中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传承性,对人的思想、行为、品德等多个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学科优势巧妙地引入传统文化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带领学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来。
参考文献:
[1]伏长军. 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 教育艺术,2020(06):71.
[2]黄敏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 新智慧,2019(13):32.
[3]房庆庆,聂邦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 中国教师,2020(S2):170.
[4]李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51-53.
(责任编辑:淳 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