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慧
摘 要:“双减”政策以作业改革、作业管理为突破口,促使教师以学为核心,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由此帮助学生减轻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校园,提高校园教育质量。文章着重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可行策略,以深入探索减负增效的方法和途径,推进数学学科的发展,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让教育回归本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雙减”政策;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是指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为落实“双减”政策,明晰课堂教学方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设计进行积极改进与创新,以此促进教学优化与改革,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围绕指导深度学习、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这几个方向展开具体探讨,研究在“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深耕课堂,做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建构高品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一、指导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
(一)意义联结,完善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围绕学科学习主题与探究任务,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由此生成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能够在经历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等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建立与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例如以“长方形”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来讲,小学生会学习到长方形的性质、长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等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但它们分布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因此,教师可以探究如何以长方形为主题来串联起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进行单元整合,将其以任务探究的形式进行联结教学。
这样的深度学习形式可让学生围绕长方形这一主线展开思考与探究,逐步攻克长方形的性质、周长公式及面积公式等重点知识内容,建立起关于长方形相关的知识体系。这种单元整合教学的形式也是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时可以参考的一个方向。
教师指导深度学习,倡导通过“联想与结构”来建立起经验与知识间的紧密关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等方式探索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系统化的数学思维习惯,进而有效促进经验与知识之间的相互滋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我内省,调整切入视角
自我内省是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行为及思维进行监控与积极的调节,主动发现不足,调整自己,提升元认知能力与水平。
例如在讲解“四则运算”的题目时,教师可列举一些计算题目,如23-11+7=?4×14×5=?等,可以发现有的学生的运算速度非常快,几乎用口算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学生则依次计算,较为费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计算快的学生巧妙地运用了“带符号搬家”的方式,通过23-11+7=23+7-11及4×14×5=4×5×14的转化快速得出结果,这样的算法可以大大节省解题时间。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复盘自己的运算思路,总结出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又没有括号时,可以采用“带符号搬家”的简便运算法的结论,将题目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方法,提升计算能力。
(三)对比延伸,拓宽学科视野
在渗透深度学习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本节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围绕核心内容进一步关联或对比其他内容,逐步拓展数学教学的宽度和广度,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纵横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相关内容时,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了解圆柱体的构成、表面积及体积公式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拓展性问题,如用长2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圆柱体,如何卷才能得到体积最大的圆柱体?让学生尝试有几种卷法,可以看到学生卷成的圆柱体有不同的形状,进而提问:“哪个圆柱体体积最大呢?”接下来让学生依次计算这些不同形状的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探究得出“当侧面积一定时,短粗的圆柱比细长的圆柱体积大”的结论。由此,可以让学生在拓展探究中进一步体会变量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圆柱体的相关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二、融合信息技术,建构品质课堂
(一)设计趣味游戏,调动心理内驱
现代科技手段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教师要不断思考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深度融合的可行方式,并通过设计趣味游戏、演示抽象过程、创设翻转模式等具体策略来创新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品质。
以“四则运算”的训练为例,学生感到日常算式训练的形式非常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教师可转换一种练习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小组接力闯关的趣味小游戏。具体来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比赛,安排好顺序依次完成五关的算式游戏,从第一关到第五关难度不断增加,其中出现错误则需要从头再来,算式题目也会进行更换,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快又准确地完成题目,到达终点。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参与积极性非常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待游戏结束后带领学生一同进行复盘与反思,总结学生在四则运算中易犯的错误,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较好。
(二)演示抽象过程,提升逻辑能力
对一些学生普遍认为理解难度较大、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进而更好地助力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以“圆的面积”的数学知识内容为例,教师除了要指引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动手操作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外,还要通过“割圆术”渗透数学文化,加强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先带学生回顾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直边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转化意识,理解“化曲为直”的猜想。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分别将圆进行4等分、8等分、16等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但接下来再增加等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如动态视频、几何画板的方式来为学生展示将圆进行200等分、300等分这种极限转化的情况,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割圆术”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三)创设翻转模式,培养探究习惯
翻转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翻转,也就是在相应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基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重新规划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导航”和微课视频的形式自学这部分内容,其中“导航”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去思考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包括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学习任务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导航”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探究任务。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将组内汇总的收获与疑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教师对此进行分类整理,各小组根据前面的研学情况认领问题,在组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探究结果。
如此,数学课堂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相互解决问题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再给予点拨引导,共同寻求方法,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变得非常高,这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效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解决生活问题
(一)操作实践,启迪空间意识
数学课堂采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为了让学生真实体验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又能应用数学知识指导实际生活,切实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如在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操作实践的方式启迪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述相结合的“半操作”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教学正方体体积时,首先是完全操作,教师可以发给每个学生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摆的?摆了多大的正方体?接着是半操作,让学生想一想能否利用这10个小正方体摆出更大体积的正方体,学生参考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摆出3个棱长就可以,这样就摆出了3×3×3=27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及4×4×4=6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地认识到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只跟三边棱长相关,对“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的公式加深了印象,取得了积极的教学反馈。
(二)应用实践,考虑细节差异
应用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相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结是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有利于促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以“一亿有多大”的数学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实验探究。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黄豆、A4纸等素材,通过数一数、称一称、量一量等实验,经历逐步推算的过程,感知体会1亿的大小。如有的学生选择实验主题是1亿粒黄豆有多重?实验过程是先数出100粒黄豆进行称重,100粒黄豆大约是25克,推算出1亿粒黄豆的质量是25吨,1亿粒大米的质量是2吨,需要用5辆5吨的大卡车才能装完。还有的学生选择的实验主题是1亿张A4纸堆叠起来有多高?先数出500张A4纸叠起来进行测量,高度大约是5厘米,推算出1亿张A4纸叠起来的高度是10000米等,由此,学生不仅通过实验建立起了1亿的概念,提升了推理计算能力,还有利于促使学生意识到节约每一粒米、每一张纸的重要性,教学效果较好。
(三)创新实践,力求简便快捷
“双减”政策主张减去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与学业负担,突出的则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多为学生设计新颖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在组织与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着重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三年级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制作活动日历”的创新实践活动,以“如何制作一个活动日历”为目标和载体,让学生观察日历的特点,了解日历的变化规律,动手制作以“月”“日”“星期”为基本要素的活动日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与制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日历。在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中,有挂历、台历、活动日历,还有便于携带的口袋日历等,大部分的作品设计精美,制作认真,可见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在体验制作手工乐趣的同时加深了对日历中数学知识的印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以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优化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改革,以大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推动减负真正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立群.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课堂测评素养重构的思考[J]. 中国考试,2021(11):66-72.
[2]王月芬. 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的价值与策略[J]. 中小学管理,2021(10):9-13.
[3]梁运佳. “双减”背景下学校作业设计的时间机制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2(11):2-4+8.
(责任编辑:邹宇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