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08

袁芳

摘  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打造情境,提供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间;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其思维发散能力;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而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正式上课前进行合理的预热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教师可以在正式讲授课程内容之前根据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学具,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出满足老师要求和自己想象的学具,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二、打造情境,提供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间

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又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在解“鸡兔同笼”这个小学数学中经典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先给学生讲解清楚其中涉及的生活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可能的解题思路,同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充分发表解题思路意见,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演练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其思维发散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数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他们暂时都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就要努力开展多元、丰富且开放的课堂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在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简单地单向传送知识,要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进行“找规律”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课堂活动安排,首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还可以利用学具将其摆成合适的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四、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究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因为问题往往是学生思考的反馈,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发散,进而激发其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问和质疑,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设置合理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探索知识。

五、结语

本文以小学生性格特征等因素为依托,以小学数学学科特征为依据,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一定贡献,相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及时调整。

(责任编辑:邹宇銘)

参考文献:

[1]王雷.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 试题与研究,2020(35):175.

[2]孔红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 科幻画报,2020(11):2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