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梅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小数的初步认识”几个片段为例,探讨在“星动课堂下”如何用“三个转化”去落实目标、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三个转化;抽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推理思想;数学学科素养
一、将目标转化为挑战性问题或者任务——问题引学
根据目标“会读写一位小数”提出主问题一:“小数应该怎样读和写呢?”根据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提出了主问题二:“一位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为推动学生的活动,在主问题二下设置6个阶段关键性问题:阶段关键问题一——你怎样在下面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1元呢?阶段关键问题二——0.2、0.6、0.9这些小数在表示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阶段关键问题三——零点几米还可以用哪些数来表示呢?阶段关键问题四——一位小数表示什么呢?阶段关键问题五——在数轴上找一找卷笔刀的价格,你又发现了什么?几个阶段关键问题整体设计体现了驱动式教学,彼此关联、层层深入,步步攀升,达到教学目标问题化。
二、挑战性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探学
根据主问题一“小数应该怎样读和写呢?”设计“自主读写小数的和活动”。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就采用自学和群学的方式,借助学生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评价、相互纠正,教师适度给予指导,让学生明确读写的方法。对于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如:小数部分0的读法、小数点的写法,教师要重点点拨和示范。
根据主问题二“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以及5个阶段关键性问题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对应活动,针对阶段关键问题一:你怎样在下面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1元呢?
(一)活动一:动手操作在正方形中表示0.1元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的作业,现在就请这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在正方形的左边画出一部分,就是0.1元了。
生2:这样画不对,你怎么知道随便画的这一部分是0.1呢?应该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1份才是0.1元。
生1:的确,不平均分成10份,1份就不是1角。
师:的确,数学要讲究准确,随便估摸着画是不准确的,看看这几个同学的作品(见图1)。
师:为什么表示0.1元一定要平均分成10份呢?
生:因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也就是0.1元。
师:刚才大家都是把一个图形看作1元,平均分成10份,表示出其中的1份。根据这种分法,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个数呢?
生:1/10。
师: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了1角就是0.1元,在刚才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1角实际上就是1/10元。因此,0.1元等于1/10元。
针对阶段关键问题二:0.2、0.6、0.9这些小数在表示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活动二:这些图形中表示2角、6角、9角并写出其他表示2角、6角、9角的数
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质疑,全班汇报。
生1:正方体表示1元,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2份是2/10元,是2角,小数表示为0.2元。
生2:长方形表示1元,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6份是6/10元,是6角,小数表示为0.6元。
生3:线段表示1元,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9份是9/10元,是9角,小数表示为0.9元。
师:0.2、0.6、0.9……这些小数在表示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的几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几来表示。
师:看来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线段都可以表示1元,而且只要我们用一个图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几份是十分之几元,也是零点几元……
师板书:十分之几元等于零点几元。
针对阶段关键问题三:零点几米还可以用哪些数来表示呢?
(三)活动三:借助米尺找一位小数及分数
師: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用小数可以表示价格,小数还能不能表示其他的数量呢?你还想用小数来表示什么呢?
生:我的体重是39.8千克,这也是一个小数。
生:我最喜欢喝牛奶,牛奶盒上写着1.5升。
生:我想用小数来表示我的身高是1.4米。
师:婴儿出生的高度大约0.5米,如果这条线段表示的不是1元,是1米,你能在上面表示出来吗?
师:可以怎样表示?(个别上台汇报+师课件验证)
生: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0.1米,5份就是0.5米。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想到要平均分成10份的?
生:因为1米=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分米,5份是5分米,也是1/10米,写成小数就是0.5米。
板书:5分米=5/10米=0.5米。
师:拿出米尺比划+看,这就是0.5米。
师:那如果再往后数一格,是多少?
生:0.6米。
师:那看到0.6米,你还想到哪些数?
生:6分米和6/10米。
板书:6分米=6/10米=0.6米。
师:0.7米又表示什么意思?在米尺上找一找。
生:0.7米就是7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7份用分数表示就是7/10米,大约就是课桌的高度。
板书:7分米=7/10米=0.7米。
师:看来十分之几米就是……同一个长度,既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板书:十分之几米等于零点几米。
师:再数三个格是多少?
生:1米,因为 10个0.1就是1.0,占整个直尺,也就是1米。
师:10个0.1就是1,看来, 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也是满十进一。
师:妞妞说她的身高1.4米又是多高呢?
生:先是1米,再往上加一把米尺取0.4米就可以了。
围绕主问题二“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展开了一系列递进式的活动,初步对接小数的意义——人民币中的小数;类比迁移小数的意义——“长度单位中的小数”;拓展升华小数的意义——“数轴中的小数”有了认知。
活动设计前笔者进行了前测,全班47人中有35人能列举价格中的小数,只有12人提及测量或其他方面的小数。因此抓住学生的起点利用画图来理解价格中的小数。围绕“怎样在下面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1元呢?”这一问题,借助正方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一分、找一找等操作活动自学,接着展开互学和群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学生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相互质疑、讨论讲解,共同经历从整数到小数再到分数的整个过程,体会到小数和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0.1元即是1/10元的另一种写法,零点几元就是十分之几元。感悟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对小数意义的初步抽象。
接着围绕“零点几米还可以用哪些数来表示呢?”学生们又通过纸条、米尺课件等的演示,从1元的1/10到1米的1/10,沟通了0.1元和0.1米的内在联系,都是把一个“量”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从而再次建构了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的联系。活动中0.5米到1米的变化,让学生在数数中感受小数计数单位的叠加,渗透小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也是十进制计数法。此活动中还体现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小数,除了表示计算时遇到的非整数结果,还有实际测量的需要。
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利用已有的人民币和长度的认知经验,借助正方形、长方形、圆、线段、米尺、数轴等直观图的不断变化来引发认知冲突,不断激活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将直观图示、十进分数、小数意义三者紧密结合,在图示的表达中理解了数的概念,在图示的变化中感受数的变化,小数意义的认识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直观可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正方形、长度、数轴等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并支撑着小数意义的模型,这促使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趋近深入、直达本质、实现了数概念的生长。
三、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落实目标,提升学科素养——任务评学
(一)直观模型,发展抽象思想
抽象是指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本质属性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告知”,而是需要教师“适时后退”,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基于经验,自主探索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首先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让学生在图中表示出0.1元;除了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学生还想到了可以用长方形、圆、线段等图形表示1元,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不影响所表示的小数。一个图形除了可以表示1元,还可以表示1米、1千克、1升等。如果1个正方形不表示具体的量,只表示“1”,那么为了在这个正方形里表示出零点几的小数,学生可以联系分数的意义,观察、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一位小数的意义。接着借助十进制米尺模型进一步抽象小数产生的意义,在探究课桌的高度、婴儿的身高、妞妞的身高等过程中,学生领悟到测量得不出整数结果时就需要用小数,学生经历了小数的形成过程,深刻感悟到小数的本质和价值。抓住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借助直观模型,在具体的“量”中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沟通“整数、分数、小数”都能表示同一个量,这样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二)多元表征,发展数形结合思想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对象,“数”构成了数学的抽象化符号语言,“形”构成了数学的直观化图形语言。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小数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一句“你还会用与其他图形来表示零点几元吗”的追问,為学生打开了思维之门,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不同的素材(线段、长方形、圆等)再次进行丰富的表征。数轴上表示整数和小数有利于学生发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并渗透区间概念,为后续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做好铺垫。
(三)系统勾连,发展推理思想
“整数——十分之几的分数——小数”是小数知识的发展脉络,建立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对应是理解小数意义的核心。学生通过0.1表示1/10、0.2表示2/10……这样的归纳推理,抽象出一位小数的意义,认识到小数概念的体系不仅指某个具体单独的数,也包括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在小结阶段学生谈收获: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小数;计算和测量不能得到整数时就要用到小数;零点几的小数与十分之几有关系,那零点零几的小数就与百分之几有关系……整数有无数个小数也有无数个……这里已经开始运用演绎推理了。教师利用数轴呈现一系列的整数,再在两个整数之间推想相关的小数,最后在小数之间推想更小的小数,以引导学生在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层面上认识小数,理解小数,建构整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具体内容总是隐藏着一些独特突破口来承载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找准这个突破口,把必要性、可能性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感受课堂真正的魅力。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明强.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 教育视界,2016(12):4-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