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秦伟容
说实话,真的非常喜欢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组织的学习培训。因为每一次的学习,都能让我们在短短的几天或十几天里,在数名专家、学者的引领下,荡涤着心灵的尘埃,启迪着教育的智慧,沉浸在为人师者的幸福感、自豪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中。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刚刚迎来十年课改总结和新课标开始试行之际,龙岗区教研员专题学习培训,让我深刻感受到新课标的启动吹来了“以生为本”的春风,即将吹开的是孩子们的笑脸。我,也由衷地笑了。
一、“天才”们被“教”得“平庸”了
不得不说的是,十年来,我们的课堂走了些太过注重形式的弯路,而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直接影响了一代的孩子。部分的孩子不喜欢课堂,不喜欢老师;性格扭曲的现象依然存在;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被扼杀,“天才”们被“教”得“平庸”了,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光被荒废了。作为教师这样一份职业,通过孩子的今天能透视他未来的人格;能透视国家和社会未来接班人的状态。看着这一切,有良知的心,会很痛。
二、拒绝教师“一言堂”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学习培训的专家、学者们都卖力地引领着大家走向“以生为本”的道路。专家里最特别的是一位较年轻的硕士生导师,他的那这堂课令我很是难忘。因为例来专家讲课,多数是“一言堂”,专家坐在主席台,一杯水加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口气说上两、三个小时。而这位老师不满足于一人言,总是邀请大家发言,不断鼓励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问和分享。虽然部分学员有些抵触,提了些反问的题目,反而暴露了年轻的硕士生导师自己的知识缺陷,但他仍然笑着说一句“教学相长”又继续请大家发言。整节课磕磕绊绊,上得年轻的硕士生导师出了一身的汗,而学员们也在紧张地、不停地思考着他的问题,甚至没时间走神,或者用手机发个短信。
正面地看,我想这位导师向我们示范的,正是我们中小学老师十分需要的一种重要的“以生为本”的教学形式。一位专家说过:学生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好好地挖掘。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未必一定要由老师来回答,其他同学可能回答得更加精彩,而这堂课正是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从这点上看,或许咱们还应该欣赏和感谢这位敢吃螃蟹的老师吧。如果能激励我们中小学的老师们追求这样的精神,或许有助于我们解决关于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吧。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因此而刺激到部分惰性的、年年照着一本教参背的老师,去面对新问题,从而继续成长,为教育教学事业乐此不疲地追求,是否就没时间去倦怠了呢。如果中小学老师都这样亲切地与孩子交流,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从而少一些照本宣科的话,“以生为本”的意义就更落到实处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拉进教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是“以生为本”必要迈出的重要和关键的一步。
三、“请教师慎用课件”
云南师范大学的张承明教授讲了一个案例,也令我印象深刻。在九十年代多媒体教学风靡全国之时,北京复旦四中却要求语文课不能使用课件上课。因为他们认为,过量使用课件方便的是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当老师和学生一起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孩子们失去的是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和能力。被过多的画面粉饰后充满了形式美的课堂,变成了天天的电影院。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更有部分不动脑筋的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学,直接把书本内容复制在课件上,孩子上课不用带书,都看着课件。这样使用多媒体,不仅没有真正发挥课件作为教学补充的作用,反而损害(下转10页)(上接8页)了孩子尚未发育良好的视力。因此,张教授沉重地向我们呼吁:一定要慎用多媒体,慎用课件,不必每堂课都用,而是要让它为孩子、为内容服务。当我们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它对学生今天的所学有没有帮助,学生今天收获了什么。而不是给评委们看我这堂课有什么看点,或是否精彩。
四、“以生为本”起于对学生的尊重
还记得2009年我第一次参加北京班主任德育培训期间,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那是我们第一天走进课堂,看见的是每张课桌上摆着一张姓名牌,上面是用毛笔手写的每位学员的姓名。当我走到写有自己姓名的课桌前时,心中暖意顿生。这一刻,我仿佛已然明了德育的真正内涵:在于尊重学生。在15天的学习过程中,和15位专家的所谓“头脑风暴”式的思想碰撞交流中,我收获颇丰,笔记都能写成一本书。但全部的思想却都可以凝聚在这张小小的姓名牌上,因为每天上课走到它的面前,我的心中就会漾起暖暖的感动。培训结束时,我十分珍惜地把它带回了家。
无独有偶,我脑中浮现出另一则,出现在深圳市龙岗区清林小学的相似现象。清林小学每个班的教室讲台上,都放着两个可爱的杯子。一个杯中放的是数根竹签,每支竹签上写了一位学生的姓名,全班同学都在这里。班主任老师告诉我:每次有一位同学回答过一次问题后,她就会把写了他姓名的竹签放到另一个杯中。以此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均等的被老师提问的机会。
这时我想,“以生为本”的第一步,应起于对学生的尊重吧。
五、愿常见孩子的笑脸
如果我拿孩子的笑脸做比喻的话,那么,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笑脸,而不再是一副无奈的表情的时候,或许,我们就可以真正地说,我们已经以生为本了。那就让我们以此作为激励自己的目标吧,庆幸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开始踏上了“以生为本”的征程。感谢专家学者们,在冲锋的阵地上鸣响了“以生为本”的号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