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保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5-08

李兵

【摘 要】 近年来类似贵州毕节 “留守儿童”事件发生不少,这已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成长路上很容易走向歧途,作者就此类问题,浅谈了一些自己的关注和思考。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农村;成长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近年来类似贵州毕节地区“留守儿童”的事件发生不少,这已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成长路上很容易走向歧途,2015年有关统计显示,留守儿童正成为流浪儿和新增犯罪群体的主要来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发生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成长案例不少,引发了笔者我的关注和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隔代教育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笔者对我校800余名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了统计与分析,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一)学习状况堪忧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而且厌学、逃学的比例逐年增长,迷恋游戏厅、网吧。其中也不乏生活、学习独立自主能力得到锻炼,全面发展的孩子。

(二)情感、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产生了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三)道德行为差

统计显示,留守儿童比例高的班级,班风差,行为习惯差,违纪事件频发。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盲目冲动,从一些小的争吵发展到打架斗殴,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翻老师的提包拿钱去满足消费的需求。

(四)世界观、人生观受父母的负面影响

一些打工父母认为自己没多少文化挣的钱并不比文化较高的人挣得少,“读书无用论”在他们心中滋长,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早早植入儿童的思想中。一些打工父母,认为是命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五)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了。

(六)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在途时间长,诸如私自结伴下河游泳等事件时有发生,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二、关于留守儿童成长保障的几点思考

(一)养不教父母之过,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家庭教育之责

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交到学校,只要给钱给物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老师的素质和孩子个人素质所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起“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平时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让“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习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保障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期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视频、照片、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留守儿童尤其要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许多学校对教师工作优劣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学业质量,导致教师对存在情况各异的留守儿童有了复杂的心情,重教学轻教育的现象很普遍。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去调节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去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业成绩越来越差,老师对留守儿童“谈虎色变”,其实是我们忽略了“根正方能苗红”的道理。学校德育处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转化工作作为专项来抓,常抓不懈。各班都要建立起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

(三)社会关注,组建乡村少年宫或校外留守儿童辅导站

小学生放学后到睡觉前一般有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兴趣培养、精力情感宣泄等都需要家长的参与,留守儿童在这个方面的缺失社会应想法弥补。我镇社区教育学校创建了“四点半”课堂,聘请了退休人员做校外辅导员,对周边邻里的孩子的作业、实践活动、运动等做指导,引起家长、群众的良好反响。各级共青团委或关心爱护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如能在乡村建立少年宫或校外留守儿童辅导站,招募专兼职人员服务留守儿童,结束当前其无序和混乱的状态,无疑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加有力保障。

(四)建立留守儿童成长保障国家法制体系

留守儿童是十年后二十年后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笔者从网络信息获悉敬一丹等24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时提交了《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不言而喻,《未成年人保护法》会进一步修缮,会得到更强有力的贯彻执行,而有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建设、身心健康等领域会根据国情变化纳入国家法制保障中。

【参考文献】

[1] 闫永华.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J]. 好家长,2016(3).

[2] 蒙雷江.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解决对策[J]. 未来英才,2016(6).

[3] 罗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