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丑小鸭的春天

时间:2024-05-08

冯伟良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促其广泛互动,发展能力素质。但如果对学困生关注不够,不能及时疏通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障碍,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中,可以通过策略促进学困生主动参与。

【关 键 词】 学困生转化;合作;小学数学

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提出: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互相依靠。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思考、对话、创作、游戏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心理、行为习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几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我发现了学困生的参与状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1. 形式性协作。能够倾听别人的争论和观点,但不能提出质疑,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都能把小组中其他人的答案写到小组作业纸上,而且乐于为小组中的其他同伴服务。

2. 被忽视。在小组讨论中能够部分地接受别人提出的观点,自己没有对问题的任何独特观点,发言不能切中要害。自己的发言多数不能引起同伴的关注,当他提出问题要求帮助或企图交流时,却往往被忽视。但通过努力勉强能接受小组的认识成果。

3. 最小参与。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虽然表现出参与热情,但对别人提出的大部分观点都缺乏判断能力;不能加入有效的讨论之中,但又不想拉小组的后腿,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抄袭组内其他同学的答案。

4. 完全游离。不关心小组所讨论或争辩的问题,整个活动都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即使别人主动提出帮助,也不愿意或没能力接受。在小组中表现出消极情绪,对小组能否进步持无所谓态度。

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结合学困生的特点,教学中可以运用这样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合作学习的前提。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注意力较差,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境,是刺激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对学习信心不足的,要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因此,对学困生绝不能歧视,要耐心地给予辅导补课,善于发现、捕捉“闪光点”,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

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由无趣、有趣发展到乐趣,才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再到“乐学”。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便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完成时,他自然而然地就要求助于周围的人。

二、选择合作时机,训练技能技巧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如何参与合作,这必然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技巧。

在教学的关键之处组织学生探索,是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为长方形,接着教师提问:你们在操作时,都是沿着什么剪的?为什么?这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转化思想的建立。学困生在这一问题上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通过交流深刻领会到:沿着高剪拼后,拼成的图形才能出现直角,才能保证是长方形,才有利于推导出计算公式。

在生成点的思考中进行合作学习。生成,通常成为优秀学生的专利品。事实证明,结合生成的数学问题、数学方法等组织学困生思考,是极有价值的。有这样的一例:用一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红布做直角三角形小旗,小旗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0厘米和5厘米,这块布最多可以做多少面这样的小旗?大部分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小旗的面数。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将“40厘米”改为“41厘米”,其他条件不变,又该怎么做呢?不少学困生受定式思维的影响,思维难以“拐弯”,依然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这时的小组合作难度加大,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剪后的剩余”问题。因此,可以组织学困生动手剪一剪、画一画,让他们在体验中认识到“剪下来有剩余,必须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合作更为生动、更加高效,同时生成新的方法。

三、科学运用评价,促进主动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我在对“学困生”的教学中,实施“三优先两同步”教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优先表现:即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上台板演,优先指名“学困生”,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并充分利用他们此时的成功感和兴奋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优先答疑:对“学困生”的提问,教师应优先予以解答,且多实施鼓励性评价,激励他们不懂就问,并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和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 优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优先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予以表扬,让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身上宝贵的积极因素,及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4. 辅导帮助同步:教师在平时的学习辅导中,要把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帮助结合起来,及时帮助他们扫清学习的心理障碍,达到与他们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他们对会计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厌学变乐学。

5. 奖励评价同步:班级设置“学习习惯进步奖”“学习成绩进步奖”“思想转化进步奖”等,及时对“学困生”的进步予以多方位的鼓励评价,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讲究心理调适,追求和谐效应

张文质先生说,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例子:一批圆形钢管,堆放成梯形,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在小组交流中,很多同学用简捷的方法求出根数:(9+16)×8÷2=100(根);唯独钱某速度最慢,用“9+10+11+12+13+14+15+16”算出根数。钱某一步一步地算出结果,虽然这样的“慢”有别于张文质先生提倡的“慢”,但她在“慢”中独立思考和交流,体验了成功的愉悦!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她共享其他同学的简洁思路,让互动变得更丰富、更精彩!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叫作“共生效应”,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长得很矮小,而众多同类作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学困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们,乐于为他们的进步动脑筋、想办法,相信丑小鸭也会有春天。

【参考文献】

[1] 巨瑛梅,刘旭东.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张文质.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杨星仙. 合作学习模式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J].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