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 | 阚吉林
抓落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之一,也是最终落脚点。对于城口而言,最根本、最重要、最紧迫的一项工作,就是把***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等重要指示要求和市委关于“抓大保护促绿色化”“更加扎实有效推动绿色发展”等工作部署落细落实,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两化路”,围绕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这三个关键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实绿色发展本底,壮大绿色产业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坚决把保护生态作为最大责任。***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城口调研时要求“一定要有责任、有担当保护好生态”。生态是城口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潜力。城口县域国土面积35% 属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4% 划入生态红线管控,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气候独特、生态系统良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客观上看,境内山大沟深坡陡,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易发多发,对生态修复带来较大冲击。自然保护区内原住民的生产生存活动,对统筹发展与保护带来较大挑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成效带来较大影响。面对生态保护的突出短板,必须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上游意识”,承担“上游责任”,千方百计把短板补齐、把长板加长,把守好最后一道关口,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我们要始终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作为城乡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增长点。坚持把摸清家底作为基础。深入开展自然资源普查行动,编制完善生态资源库和自然资源负债表,全面掌握自然资本基本情况。坚持把搞好统筹作为关键。开发利用好空间资源,推动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开发利用,构建“山顶绿树带帽、中山果药缠腰、山下微田园成片”工作格局,促进“三生”空间协同高效发展。坚持把提高增量作为重点。持之以恒抓好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系统建设,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把污染防治作为底线。打好水、蓝天、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落实“五大环保行动”,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坚决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最大潜力。***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城口调研时要求,“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城口的最大潜力,要把山地农林、人文、生态资源利用起来,发展山地农业、山地旅游、山地文化,推动山地农业‘泉涌’,山地旅游‘井喷’。”今年7 月,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到广西、四川学习考察,两省区在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既让我看到了城口的差距,更深受启发。过去,在工业经济时代,比拼的是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像城口这样的山地县,发展劣势十分明显。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青翠大山、莽莽森林、清澈河流、清新空气越来越成为稀缺品。城口是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和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已经成为都市人最向往的地方,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来了战略机遇,而农文旅融合则是把握这个战略机遇的根本路径和载体。
我们要坚决摒弃生态与产业只能二选一的落后认知,推动形成生态与产业“1+1>2”的共识,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让产业的成色更绿,让绿色的产业更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产品,推动生态经济做优做强。坚持围绕农业抓融合。围绕“农村变新村、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目标,坚持“农业围绕旅游转”的理念,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抓手,持续实施“七大扶贫产业”行动,推动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特色食品、功能食品、康养食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坚持围绕文化抓融合。传承好大巴山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农事、农俗等农业农村独特文化,增强农业的观赏性、体验性、参与性、趣味性。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巴渝文化贯穿旅游全过程、体现在旅游要素各方面,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推出具有鲜明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用文化讲故事、展形象,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赋予旅游的文化磁场。坚持围绕旅游抓融合。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加快国家5A 级景区、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建设,丰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打造“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主题,唱响巴山、生态、康养、原乡、人文、红色“六张牌”,做强生态旅游、做优乡村旅游、做特红色旅游,吸引广大游客到城口“行千里·致广大”,让游客吃在城口享口福、游在城口饱眼福、住在城口全家福。
坚决把创新制度机制作为最大动力。***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市委书记陈敏尔书记要求,做优生态环境,要注重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建设,是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部署,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一些改革事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监管、生态治理投入、生态效益联接等方面还有很多弱项。
我们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善作善成、久久为功。推进责任落实机制建设。严格生态红线管控,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创新推进路长制,加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让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推进环境监管机制建设。强化大数据智能化运用,建立联动执法机制,推动环境监管与“雪亮工程”数据共享,坚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城乡环境“八乱”整治有机结合,加强与周边区域联动协调,打通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与乡村监管瓶颈。推进生态治理机制建设。着力破除政策壁垒,引入第三方参与治理环境污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解决县级财政资金投入乏力的问题。推进生态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持续实施低产低效林提质增效工程,探索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机制,推进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让农民“种树也能致富”,共建共享生态红利。实施生态移民,统筹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促进发展与保护共赢。
我们要始终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八个观”精髓要义,全面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工作定力,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