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汤养朝
【摘要】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元素,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育人实效.因此,全方位整合、梳理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育人目标为前提,实践研究并提出了多资源整合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数学育人目标可划分为学科意识、数形结合、解题能力及创新思维四个维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资源;育人目标;整体建构;实践应用
引 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教育目标也呈现愈加人性化、多维化变化趋势,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双基”育人目标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导向的新型育人目标逐渐成为指导素质教育工作的“指明灯”.具体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具体内涵,探寻利用新时代教学资源更好地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策略,通过细致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隐含教学资源,建构并实践探索育人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资源新体系.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新时期小学数学育人目标具化分析
作为一门系统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规律的科学门类,数学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应到小学数学课程中,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方面完整地概述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作为培养公民素质的根底课程,具有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培养其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理论才能,更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相关方面的启蒙发展,进而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更加注重面向学生的基础知识普及工作,育人目标也以基础素养和能力发展为主.
具体而言,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內容,统筹上述课程具体内容,育人目标最终集中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以此为基准,近年来提出的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了具体的育人目标,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笔者认为上述育人目标具体要素可分为学科意识、数形结合、解题能力及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即为文章所认定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时期小学数学具体育人目标.
二、以育人目标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体建构与应用
(一)育人目标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体建构体系概述
能否巧妙地整合、应用各类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环境,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育人综合效果.基于此,笔者从上文获得的小学数学育人目标具体要素出发,经过细致剖析、教学现状反思和多维思考,提出了集游戏资源、互动资源、信息资源、实践资源、问题引导资源、错误资源、主题活动资源于一体的小学数学育人导向下的教学资源体系,具体应用探索过程如下.
(二)育人目标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体系应用途径
1.学科意识培养:趣味游戏,互动感知
学科意识作为小学数学育人工作中的基础要素,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兴趣发展.有研究发现,造成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兴趣泛泛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他们不能发现数学语言和符号的趣味性,从而一直被动、按部就班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长期的被动学习也加剧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抵触感.因此,笔者在探究落实数学教学育人功能背景下的资源应用方法时,针对学科意识培养设计了整合游戏资源和互动资源在内的趣味教学活动.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这部分教学为例,由于一年级学生年纪较小,更容易产生贪玩、缺乏学习耐心、好奇心强等阶段特征,而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科意识的最佳时期,笔者据此设计了趣味动手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具体流程如下:教学前期,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兴趣和性格特点将其划分为多个具有异质化特征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四人左右,基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游戏.在课程导入环节,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模具分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图形模具的摆放方案,配合拼摆创意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了观察、讨论与动手实践活动.由于每个小组通过合作讨论形成的方案各不相同,摆放出来的作品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随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拼摆作品赏析活动,鼓励各个小组在课堂上分享本小组的作品创意点.至此,教师又对学生说:“同学们设计的作品都很棒,不过拼摆的作品不易收纳与分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办法将作品呈现在图纸上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自主开展了实物作品纸质版绘画与呈现的课堂探索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入各类图形模具资源,配合游戏化资源和多维互动隐形资源,为学生营造了欢快的游戏化探索与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逐渐理清了图形实物和纸质版形状的关系,加深了他们对数学图形符号的理解与认识.
2.数形结合习惯:信息辅助,动手实践
数形结合是将数与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借助“形”研究“数”的关系,同时利用“数”探索“形”的规律.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将会对数与形产生跳跃式的认知,进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习惯的培养,发挥出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1)巧用信息技术,几何直观呈现
数形结合思想作为数学问题解答中必备的辅助工具,是数学学科性质的直观展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形结合思维习惯,不仅有助于其更加顺利地解决几何类数学问题,还能拓宽学生的问题解决渠道,是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必须发展的素养之一.传统教育视角下,虽然教师一再引导学生结合数形结合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活动,再加上小学生年龄较小、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并未从本质层面理解数形结合的原理与优势,限制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普及与应用.因此,笔者在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与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将信息资源作为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载体.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教学为例,笔者在备课阶段准备了长方形转变为长方体的动态模拟视频及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的动画,在正式授课时首先提出如下问题:“长方形变为长方体需要经过哪些过程?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当其变为长方体后,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部分如何计算得出?尝试联想思考任意圆如何变成球.”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在反复观看后自主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托信息资源,将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实物的过程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配合相关提问引导学生细致地探究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本质定义和几何直观观念的广泛用途,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引导实践分析,锻炼空间观念
本着知识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探索高效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必须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为学生提供跨空间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这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另一种应用观点,对学生空间观念、实践应用能力等育人要素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时,最终决定引入实际生活案例作为实践资源,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帮助其养成基本的数形结合思维习惯.
例如,当完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这部分课程教学后,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使用数学语言描述位置信息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分析与巩固活动.首先,教师以学校为坐标原点,与学生一同交流、绘制了周边区域二维位置图,其中包含学生经常去的图书馆、书店、公园、游乐场及部分学生家庭位置等.随后,教师向学生示范了上述位置图的使用方法:先用一段话描述某一行驶路线,并将路线途经或到达的地点分别用字母“A,B,C”等代替,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推理得出不同字母分别代表哪些地方.当学生熟悉位置图使用方法后,教师可鼓励班级学生围绕位置图开展“趣味猜一猜”活动,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逐渐熟练应用空间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为教学指导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充足多变的空间观念锻炼机会,使得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与空间联想能力逐渐得到发展,确保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成效.
3.锻炼解题能力:多维扩展,错误反思
解题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培养要素之一,一直是相关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育人目标之一,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通过反復的习题练习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题海战术”虽然能够帮助学生熟能生巧,但却缺少对解题能力的多维度细致分析.事实上,数据分析和运算能力作为解题能力的分支要素,学生是否具备全面、灵活的数据分析观念和熟练的运算能力会影响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探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创新方案时,基于现有练习题多维扩展隐形教学资源与错误资源,对原始习题训练环节进行了创新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全面的数据剖析思维与熟练的运算能力,最终助力解题能力发展.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一典型练习题为例,题目如下:
甲、乙两辆汽车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相背而行,2.4小时后相距216千米,甲车的速度是42千米/时,求乙车的速度.
上述习题是一道较为经典的车辆行驶问题,学生只要能够理清汽车的运动方向,就能顺利解答.为了深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在完成练习题基础解答后,围绕上述题目进行了扩展练习:
如果两辆汽车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从不同地点相向而行,2.4小时后相距216千米,在甲、乙速度都已知的情况下,两辆汽车最初相距多远?
这一问题是对原有习题的创意重构,学生需要重新梳理已知参数,并重新列方程求解问题,这一过程涉及了数据分析与运算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深入培养效果.
此外,在日常习题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格外留意学生的“错误解答”,并将学生的“错误示范”作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通过习题错误解答缘由剖析、错误解答思路记录与讨论、错题本反复记忆与巩固等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查漏补缺,最终达到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目标.
4.激发创新思维:主题活动,创新引导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技能,进而逐渐演化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育人目标之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模型思想两个方面,不同于数学解题能力能够依托习题训练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各个环节,并配合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才能达到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目的.因此,笔者在探索以创新思维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建构方法时,引入了主题活动资源和互动引导资源作为落实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部分课程为例,教师首先与学生一同探讨了什么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入车辆行驶过程中路边的树木移动现象,电风扇旋转、课堂座位排布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明确上述数学概念的主要内容.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实例,并在小组内讨论物品设计成这样有什么优势和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事物的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出“小小设计师———课堂环境虚拟设计”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以课堂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室使用便捷性、人性化与美观性,应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数学知识设计虚拟创新课堂.这一环节应用的主题活动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灵活合理的创新思维锻炼平台,进一步保证了小学数学教学育人的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目标主要涉及学科意识、数形结合、解题能力及创新思维四个方面,相关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学科育人目标的本质内涵,科学认识并合理运用游戏化、互动类、信息化、实践类、问题引导类、错误类、主题活动类多元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全面落实小学数学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与内涵研究———基于美英等五国数学课程目标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5):84-91.
[2]孟丽娜,张婧,孙露.徽文化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8):100-101.
[3]顾兴民.试析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6):15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