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李广睿
【摘要】计算粗心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顽疾”.为了根除学生计算粗心的“顽疾”,让学生从“粗心”嬗变为“细心”,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浓厚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有效的计算方法等.基于此,文章从创新练习形式、实施有效评价、优化练习内容三个大方面分别探究了让学生产生计算兴趣、形成良好习惯、内化计算方法的策略,旨在帮助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计算能力属于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一项主要任务.当学生出现各种计算错误、计算能力每况愈下时,教师与家长往往会将学生在计算方面的糟糕表现归因于“粗心”,如抄题“粗心”、书写“粗心”、计算“粗心”及验算“粗心”等.的确,学生出现计算错误,计算能力下滑,有粗心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浓厚的计算兴趣、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对计算方法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及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计算方法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创新练习形式,让学生产生计算兴趣
学生如果对计算缺乏兴趣,在完成计算任务时就会表现得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反之,学生如果对计算兴趣浓厚,就会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乐此不疲地完成计算任务.为了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新计算练习的形式.
(一)融计算练习于趣味游戏之中
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趣味游戏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因此,教师可以将计算练习融入趣味游戏之中,据此让学生产生计算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参与趣味游戏的过程中就会卓有成效地完成计算练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目,如:两道整十数相乘的计算题目,一道整十数和一个非整十数相乘的计算题目,两道非整十数相乘的计算题目等,之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计算题目融入一项闯关游戏之中.整个闯关游戏的情境是“寻宝之旅”,学生唯有顺利通过各个关卡,才能够最终寻找到宝藏.为了顺利通过第一关,学生必须准确完成两道整十数相乘的题目;为了顺利通过第二关,学生需要准确计算整十数和非整十数相乘的題目……学生因为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找“宝藏”,所以他们会一边闯关,一边完成每个关卡中的计算题目.倘若学生计算有误,那么他们就无法顺利通过此关卡.反之,如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完成了计算任务,那么他们就可以顺利通关.因为将计算题目融入了闯关游戏之中,所以计算练习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寓教于乐的计算练习中,学生逐渐将自己对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计算练习之中,进而产生了浓厚的计算兴趣.
(二)融计算练习于生活情境之中
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需要通过一些数学计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相比于让学生直截了当地进行数学计算而言,融入鲜活、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之中的计算练习更加有趣.因此,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计算兴趣,教师可以尝试融计算练习于生活情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一些超市购物小票,或家里的水费缴费单、电费缴费单等.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聚焦自己手中的超市购物小票、水费缴费单、电费缴费单等,自主提出一些可以用小数加法或小数减法解决的问题,并自主解决.有些学生根据购物小票中商品的单价与数量,提出了一些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根据水费缴费单中每月的用水量多少,提出了可以用小数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根据电费缴费单中每月的电费金额,提出了一些可以用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解决的问题……最后,学生在自主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列出一些与小数加减法相关的算式.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将计算练习融入了生活情境.这样的融入让计算练习更具生活气息,更具趣味性.同时,在聚焦生活情境完成计算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产生浓厚的计算兴趣.
(三)融计算练习于小组竞赛之中
喜欢竞争、热衷竞赛是小学生的显著特征.对此,教师可以将计算练习融入小组竞赛之中.为了能够为小组争得荣誉,为了能够齐心协力地在小组竞赛中获胜,小组中的每名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竞赛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小组竞赛式的课堂计算练习.此项练习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必答题,即各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些题目.之后,邻近两个小组的学生交换、对阅,根据小组中所有学生出错题目数,扣除该小组相应的分值.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抢答题.在教师出示题目之后,学生迅速进行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后立即举手.若该小组学生回答准确,则获得一定的分值,反之则扣除相应的分值.在第三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些风险题.每个小组都有一次选择风险题的机会.风险题难度不同,分值也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小组得分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分值的风险题.在选择风险题之后,该小组学生若答对,即可获得相应的分值;若答错,则扣除相应的分值.
实践证明,当教师将计算练习融入小组竞赛之后,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了.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小组竞赛活动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实施有效评价,促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诸如,规范书写的习惯、及时纠错的习惯以及认真验算的习惯等.
(一)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规范书写习惯的形成
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等,势必导致学生出现各种计算错误的情况.评价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力抓手.为了避免学生因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而出现计算错误,教师应该以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规范书写习惯的形成.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完成计算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体机投屏功能,将一些学生的作业投放到大屏幕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从“书写”的角度进行评价,如,学生的数字书写是否清晰、美观,书写格式是否规范,是否写出了完整的计算步骤等.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书写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作业的书写情况.除了针对学生在课堂计算任务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之外,教师还应该聚焦学生的各种作业,如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评价符号或言简意赅的评语,对学生的各种作业进行精准评价.因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所以学生会逐渐摒弃一些书写方面的陋习,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之后,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就不会因为书写潦草、书写不规范而出现各种错误了.
(二)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及时纠错习惯的形成
计算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不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能够从错误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纠错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纠错习惯的形成.
例如,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严格的要求,对于作业本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学生必须及时改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将自己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错误,及时地整理到错题本上,并且在错题本上清晰、具体、完整地写出自己的出錯原因.为了督促学生认真改错,细致地整理错题本,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业本、错题本进行细致入微的评价.以评价为推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及时纠错的习惯.如,学生会将自己的各种错题分类整理到错题本上,并在旁边用简洁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出错的原因,以及今后有效避免类似错误的方法.
(三)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认真验算习惯的形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非常细心认真,他们仍然会出现一些计算错误.为了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做到百分百准确,学生必须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同样,有效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比如,在设计各种作业时,教师应该将验算作为一个必备环节,即学生每完成一道计算题目,必须及时认真验算.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各种作业时,还应该将学生的验算步骤、验算过程、验算结果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如,学生的验算步骤是否完整、验算过程是否清晰、验算结果是否准确等.因为教师特别关注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就会特别关注自己的验算步骤、过程与结果等,进而逐渐形成及时、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当学生逐渐形成了及时认真验算的习惯之后,他们就会通过验算及时发现自己的计算错误,计算准确率也会大幅提高.此外,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也应该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认真验算习惯的形成.
三、优化练习内容,助学生内化计算方法
为了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学生必须准确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足量的、有趣的、有效的计算练习是助力学生内化计算方法的一条基本路径.因此,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的内容时,应该坚持做到难度适宜、主次鲜明以及难易适度.
(一)科学优化,使练习内容难度适宜
教师在设计数学计算练习时,应该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即练习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在完成难度不同的计算练习时,学生就如同在爬坡一样,他们的计算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难度适宜的一些课堂练习.首先,是一些关于同分母加减法的练习题目.其次,是一些异分母加减法的练习题目,且每道算式中只有两个加数,或一个被减数与减数.最后,是一些综合同分母加减法和异分母加减法的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计算练习具有明显的难度梯度.从整体上来看,计算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的计算练习,既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不会降低练习的效果.同时,以这样的练习为抓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逐渐内化相关的计算方法.
(二)合理优化,使练习内容主次鲜明
教师在设计数学计算练习的内容时,还应该做到主次鲜明,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练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主次分明的计算练习也更加有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比如说,教师在设计游戏化的计算练习时,应该明确游戏与练习的主次,即练习为主,游戏为次.倘若教师过分强调、凸显游戏的作用,那么,游戏化的计算练习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方面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另外,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计算练习时,教师还会融入一些复习内容.如,在围绕“小数乘法”设计数学计算练习时,教师通常会融入一些整数乘法的内容.设计整数乘法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乘法计算过程之中.但是,教师必须明确在本次计算练习中,小数乘法为主,整数乘法为次.因为教师在设计数学计算练习时能够自始至终做到主次分明,所以计算练习在助力学生内化各种计算方法方面的效果会更加显著.同时,当学生逐渐内化各种计算方法之后,他们的计算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巧妙优化,使练习内容难易适度
准确把握计算练习的难易程度,是教师在设计数学计算练习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倘若教师设计的计算练习难度过大,那么,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降低,反之则不然.同时,计算练习的难度过大也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降低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巧妙优化,使练习内容的难易适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紧紧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目.在练习题目中,“易、较易、较难、难”的题目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难”的题目有一道即可,并且将这道题目设计为选做题,即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挑战一下.这样的设计,让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更加合适.通过完成难易适度的计算练习,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相关的计算方法,并逐渐将这些计算方法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计算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浓厚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以及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计算方法等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错的概率就会明显下降,各种“粗心”的现象也就会销声匿迹,“粗心”就会逐渐嬗变为“细心”.
【参考文献】
[1]张琴霞.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1):21-22.
[2]欧慧敏.聚焦策略,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0):53-54.
[3]高侠.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2(12):15-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