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与培养

时间:2024-05-08

杨秉明

【摘要】以学促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学”离不开小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支撑,内驱力的问题解决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是一种将学生从被动接收数学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方法.文章结合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例谈了内驱力,引出内驱力的三种类型,并从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出发分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新举措,同时,指出教师应学生年龄、性格、家庭背景的差异性灵活选用唤醒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方法,以期以新的视角帮教师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路径.

【关键词】内驱力;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学习内驱力是一种学生认知、理解和了解新事物的动力,也是一种激发其打破既定的思维习惯、寻找新方法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当学生产生了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难题的心理动机,就能驱使其对学习本身产生一种强烈的思考和实践的意愿,使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中也没有痛苦、绝望、焦虑等感觉,而且能将复杂问题看成一个个挑战,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小学数学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在思考、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最为稳定且持久的原动力,它的产生并非偶然,而需要以兴趣作为铺垫和诱饵,唯有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得以培养和激发.

一、结合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例谈内驱力

案例一:笔者班上有名学生叫小陈,性格温润平和,无论是走路还是学习都是慢吞吞的,每天都是踩着点进教室.小陈的爸妈平日里忙,只有爷爷陪伴他.小陈不爱说话,也不爱思考,在班上总是低着头,喜欢当一个“隐形人”.他对任何事好像都漠不关心,就连写作业都是应付,面对批评也不以为意,被老师批评的时候他也只是难为情地笑一笑.这个学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完成任务也总比别的孩子慢半拍.笔者曾问过他的理想是什么?有沒有想过长大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他总是说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儿,没有理想,最想做的工作是一份既能养活自己又有时间好好玩的工作.

案例二:笔者班上的班长小杨,性格活泼,做事果断.他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学眼中的榜样.他很尊重自己父亲,而父亲总是以他为骄傲.每次笔者提问,小杨总是能积极思考,很快举手,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班上也算是出彩的.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较为有难度的题,就在学生们都一筹莫展时,小杨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跟大家说:“不要怕,慢慢来,只需用上节课老师讲过的一个小技巧便能解决.”作为班长,他也有着极为出众的管理能力,年龄虽然不大,但他总能将老师管理班级的方式方法用于班级管理中,笔者曾多次在教室外看到一盘散沙的自习课被他管理得安静、有序.

结合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可以看出,上述案例中小陈、小杨的学习态度之所以差异巨大,主要是因为两个人内驱力存在差异.学习动机指的是行为个体产生了学习兴趣,从而以兴趣为诱因维持现有的学习活动,最终能驱动个体为学习目标不断努力的内部动力.根据个体学习动机的不同,奥苏贝尔将学习内驱力分为这三种类型,即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新举措

(一)从好奇心出发,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出发去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奥秘,自主展开思考,从而去正确认知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获得丰富的数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去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情感的满足,从好奇心出发去激发小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巧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指的是小学生在接收新的数学知识时用来助力于组织、推理、概括的一种形式,寻找新、旧知识点的内部逻辑关系,使学生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应用产生好奇之心.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不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辛苦”.如在讲授“末尾有0的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将之前学过的两位数末尾有“0”与一位数相乘作为案例进行这一课的讲解,让学生在温习旧知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知,学生自然会好奇末尾有“0”的两位数是否也可以先用算式中出现的数字相乘,算完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待他们将自己的想法验证后,自然就记住了以后遇见同类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教师巧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既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某一主题数学知识学习框架.

借助新媒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通过新媒体视听结合法可很快将学生带入某种思考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中去,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过生日、切蛋糕的视频,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学习状态,已知分蛋糕时,总共有八个人.教师可在此情境下提问:如果每一位家人都能吃到同样大小的蛋糕?那怎么切比较合理呢?该问题一出,成功激起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不少学生回答:“可先将蛋糕切成四分之一,然后将每个四分之一的部分再按照二分之一去切,那么全家人就有蛋糕吃了.”当教师继续问:“那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呢?”学生们就自然而言会想到:“八分之一”.借助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获得一种心流体验,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层层设问引起思考.设问教学法在通常指的是为了详细讲授某一知识点,教师故意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先去思考学过的一些教学内容,然后自主进行知识迁移.设问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亦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所涉及的问题应做到精而不繁、层层递进,具有推进课堂节奏的作用.在讲授“间隔排列”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引导学生玩“手指夹棒”的游戏并从中总结间隔规律,总结规律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已衰退,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又问学生“夹子与手帕算不算间隔排列”?再次激发学生好奇,等到问题解决后再问小学生“蘑菇、小兔、蘑菇、小兔”算不算间隔排列?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

借助学具增添趣味性.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对学具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识千克”这节课就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先通过2瓶矿泉水使学生建立1千克等于2斤的概念,然后举出例子:1千克的东西可以是4本书、5个苹果、15个橘子,还可以是两袋盐.教师还可让学生用电子秤测量自己的书包、铅笔盒、黑板擦、粉笔盒等物体的质量.等到全部测量完后同学之间就可相互交流自己测量了哪些物品,大概是几千克.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教学氛围推向了高潮,学生无论是动手测量还是探讨问题都热情满满.动手操作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某一部分知识的印象.

教师通过趣味性学习,以好奇心为钥匙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既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还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制订个性化目标,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

当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小学数学知识根本不感兴趣,好奇心也无从激发,“认知内驱动力”对学生的影响就小得多了,表现为缺乏学习动机.这时,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远大的理想相融合的角度为小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规学生便会获得一种长期为实现目标或画好人生成长线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每名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学习观、兴趣点等去制订个性化的目标,划长远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最终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价值感.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令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老师”.翻转课堂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手段,让小学课堂教学真正变为“以学生为主导”.例如,在“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让学生去准备各类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学具,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索,基于通过统一单位来测量面积这一要求摸索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等同于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接着,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比赛看谁找到的最多,以一平方厘米为例,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研究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此教学活动的环节、过程均由学生自行组织,鼓励学生人人争当课堂的小主人、同伴的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来自同学的赞同、尊重和认可,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升每一名学生的价值.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根据学生性格不同的分工,设置最接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实现每名学生价值.如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一课,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3~5人一个小组,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提前安排好谁负责收集、谁负责计数、谁负责核对、谁负责求和计算以及记录.在各小组的数据收集、信息整理完毕后,小组内共同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再派出学生代表进行汇报,这样保证了每一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法能够激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从而真正做到调动小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适当应用竞争机制,每名学生争先锋.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比较争强好胜,在集体中做事有时候会表现得十分高调.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可适当采用竞争法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小组之间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教师还可将“开火车比赛”等各种竞赛性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课堂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观.竞争机制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机会和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個性化目标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既培养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每一名学生获得同伴的认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社会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亟须从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目标开始.

(三)发挥赞美与鼓励的力量,激发学生“附属内驱力”

在低年级的小学生身上,附属内驱力是学习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除同学的羡慕、崇拜外,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是其“附属内驱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善用表扬与赞美.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家长的一句不经意的赞赏,都会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但表扬与赞美不能简化为一句“你真棒”,而是要有细致用心的评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代替结果性评价方式,将表扬、赞美和鼓励全部都落实到“你计算速度真快”“你回答问题的思路真清晰”“你笔记记得真详细”“这位同学数学作业写得又快又好”等具体评价上.在每名同学擅长的领域上采用详细的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信心,又让其明白自身还存在诸多需要自我提升的空间.

善用鼓励.在执行某一数学任务的时候,学生会提前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较为基础的判断,这种判断即是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鼓励作为一种最基础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转化后进生方面作用突出.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教师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努力的方向,重燃其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适当分析某一学生的哪一方面需要加强,哪一方面做得非常好,充分利用长辈的身份给予他足够多的认可的信任,并期待能看到他的进步.在后进生经历成功后,可公开鼓励,使其保持积极性.

善用奖励和表扬.表扬是一种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只有适时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认可,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奖励和表扬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可让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还能帮助小学生形成一种持续学习的动力.可是奖励发放应注重方式和技巧.在学期初,小学数学教师就可建立本学期的奖励规则,应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等原则,避免因为毫无目标感的奖励方式而造成不良影响.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

结 语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光依靠传统单一的教学策略是远远不行的,找寻与学生年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称赞、奖励和鼓舞;以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丰富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获得其他同学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时候应做到“变生为熟,以材促学”和“变问为引”“以情促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训练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美]DaleScottRidley,BillWalther,沈湘秦.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文焕.中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8):54-55.

[3]姜田红.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4):183.

[4]刘玉珠.略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2(01):22.

[5]于彩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发展,2019(01):92-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