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建思维过程,发展数学能力——“正余弦定理”教学中渗透数学方法

时间:2024-05-08

◎曾春燕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理学院,广东 茂名 525200)

一、挖掘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里面强调的“四基”就包括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数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提炼、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高中数学课本呈现的是以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为元素的严谨的逻辑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还应有重建思想方法的过程,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本着这样的理念来重新设计“正余弦定理”的教学,深入挖掘这节课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发现这节课包含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以及化归的思想方法.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

图1

二、重建数学思想的教学过程

(一)知识到方法,提供思想方法模型

数学的新知识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实际为起点.另一种是以已有的数学为起点,即由已有的数学理论推理出新的数学理论.前者运用的是归纳法,后者运用的是逻辑推理.

1.数学的产生

教师提问:数学的新知识怎么来?

随后教师给学生介绍数学新知识的来源:

(1)产生于实际,即以实际例子为起点,通过归纳得出相关的数学知识;

(2)产生于已有的数学知识,即通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推理出新的数学知识.

第二种方式是高中生要掌握的主要方式.

2.推理的方法

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推理出新的数学知识,推理的方法主要有:

(1)特殊与一般;

(2)代数变形;

(3)化归思想.

(设计意图:一般地,当人们明确了学习某一知识的目的性和必要性以后,学习这一知识的热情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然而,如何探究一般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学生大多缺乏明确的思想认识和有效的思维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思维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公式到问题,指引新知产生路径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三角形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而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是刻画三角形边角关系最为重要的两个定理,它们为解三角形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体现向量的价值,教科书用向量方法推导了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但是这样容易掩盖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学生学习过的勾股定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具体设计如下:

1.回忆勾股定理

引导学生回忆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有a2+b2=c2.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公式成立的前提是在直角三角形中.

2.指引可思考的方向

教师提问:对这个结论,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出几个思考的方向:

(1)这个公式是对直角三角形来说的,那么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2)平方变成立方,有什么成立?

(3)满足a2+b2=c2的数有哪些?

(4)能否推广a2+b2+c2=d2? 甚至推广到:四个以上数的平方和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为新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做铺垫.)

(二)特殊到一般,发现余弦定理的部分内容

上面思考的四个方向中的(1)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学生在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提出一般三角形的三边具有的关系.

1.分类讨论

问题1:在锐角三角形ABC(如图2)中,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图2

分析:可以考虑将其化归为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作高BD.

解过顶点B作边AC上的高BD交于AC于D.于是有:

c2=h2+AD2

=h2+(b-CD)2

=h2+b2-2b·CD+CD2

=(h2+CD2)+b2-2b·CD

=a2+b2-2b·CD

=a2+b2-2ab·cosC

问题2:在钝角三角形ABC中,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证明与问题1 相同,故省略.)

2.余弦定理

结合上面的证明,我们得到余弦定理:在三角形ABC中,c2=a2+b2-2ab·cosC.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3.拓展思考

教师提问:在三棱锥里,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外完成)

(设计意图:使用“斜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种从一般向特殊、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举一到反三,完善余弦定理的全部公式

代数变形是利用代数知识实施形变而质不变的一种变形,即将一个问题等价地变换为另一个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实质等价的另一种形式.余弦定理是由若干条公式组成的.通过上面的环节,我们得到了“在三角形ABC中,c2=a2+b2-2ab·cosC”,那么如何得到其他的公式呢?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类比和代数变形来实现.具体如下:

1.类比写式子

教师提问:类似c2=a2+b2-2ab·cosC的式子可以写多少个? 请通过结合图形观察c2=a2+b2-2ab·cosC的规律,尝试写出.

总结:

在三角形ABC中:(1)c2=a2+b2-2ab·cosC;

(2)a2=b2+c2-2bc·cosA;

(3)b2=a2+c2-2ac·cosB.

上面这个式子体现了余弦定理中的边a,b,c可以进行轮换,即可以从余弦定理的一个式子得到其余的两个式子.因为余弦定理中的边具有可轮换的特点,所以余弦定理可以用概括性的文字语言统一叙述,即教科书中给出的文字叙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用文字语言叙述余弦定理,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代数变形

余弦定理的推论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的一个角之间的关系,并且每一个等式中都含有四个不同的量,即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一个角.不难看出,若已知其中的三个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用三角形的三条边表示角的余弦,即可获得余弦定理的推论,有时也说成是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

教师提问: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能否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 这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某种情况下三角形哪些要素能算,哪些要素不能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得出余弦定理的另外两条公式,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对余弦定理运用代数变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

(四)特殊到一般,发现特殊情况下的正弦定理

教师提问:既然有余弦定理,会不会也有正弦定理?

直角三角形ABC中,有:

回顾:

刚才我们得出余弦定理时用到了的思想方法:(1)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2)代数变形.

思考:①式对一般的三角形成立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进行代数变形,“从特殊到一般”提出正弦定理的普遍性,有利于训练学生从特殊情况提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能力.)

(五)化归与推理,探究一般情况下的正弦定理

分析:可以考虑将其化归为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作高BD(如图3).

图3

解过顶点B作边AC上的高BD交于AC于D.于是有:

教师提问:我们要得到的是①式,此时你们有什么想法? (代数变形)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说,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有②式成立,对不对? 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再次使用“斜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种从一般向特殊、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②式倒过来变成①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公式的严谨性和美观性.)

(六)探幽与入微,深化理解正弦定理

分析:

由②式想到:(1)比值不变;(2)已知A与a,比值就定下来了.

①角A定,边a变,但比值不变.

此时,a边的长度不变,但是a边的位置是可以无法确定的(如图4),观察a边的轨迹是不规则的.

图4

②边a定,角A变,但比值不变.

a边所对的角A大小是不变的,但是位置可变,根据图形的分析,我们可以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想到角A的轨迹是a边为弦的圆.

找一种特殊的情况,角A的一边过圆心(如图5、图6).

图5

图6

因此,要将②式倒过来写:

这道题我们用到了:代数变形和数形结合的方法.

正弦定理,常用可写成: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教师提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推论:在△ABC中,A>B⇔a>b.

简证:A>B⇔sinA>sinB⇔2RsinA>2RsinB⇔a>b.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角A与边a的几何关系得出正弦定理中的定值的几何意义,学生体会到代数与几何的密切联系.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再次体会到代数变形和数形结合的方法的重要性.)

(七)构造与创新,用向量的方法推导正弦定理

教师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推导正弦定理吗? (向量法)

解作AB的法向量i(如图7),

图7

因此有bsinA=asinB,即

(设计意图:用向量的方法推导正弦定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八)应用与转化,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某林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都观测到C处出现火情.在A处观测到的火情发生在北偏西40°方向,而在B处观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方向.已知B在A的正东方向10 km处,要确定火场C分别距A及B多远.

图8

数学问题:如图,在△ABC中,已知 ∠CAB= 130°,∠CBA=30°,AB=10 km.求AC与BC的长.(结果精确到0.1 km)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利用正弦定理解决课前的引例,体现了正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反映了学习正弦定理的必要性.)

三、总结

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过程性教学,将引导学生由“双基”走向“四基”,由“两能”走向“四能”,彰显数学的特质和意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