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用“农场”资源 收获“统计”知识巧用“农场”资源 收获“统计”知识——在农场劳动活动中培养统计思维

时间:2024-05-08

◎甘王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活动背景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再加上“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让很多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始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与教师的青睐.为了积极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夯实劳动教育理念,向学生提供一个劳动体验、研究分享和合作的平台,本校特意创立“开心科技农场”,作为实现“STEAM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笔者以“统计”知识为探究方向,巧用“农场”资源,带领学生在农场劳动活动中开始了一场寻找数学知识之旅,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二、活动理念与依据

(一)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新型教育模式,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这五个学科的综合下,实现联合应用与跨科学习,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凝聚学科素养.本次活动以培养综合型发展人才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本次活动将劳动实践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以STEAM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开放性与探究性的学习空间,培养其高阶思维与良好的学习素养.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数学知识探寻和应用为手段,实现优质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实,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次活动中,学生可运用“统计”知识去分析整理、计算农场中作物的现状与将来的收获,并根据不同作物的产量来衡量其种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为农场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统计学知识,能够在学以致用中收获学习的成就感,对于未来的学习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三、活动实施

(一)活动设计

在学习特定主题或技能之前,没能在一个更大的基础性框架背景下认清这些主题或技能所处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是不经济的.所以,笔者利用“农场”作为教学情境,去设计活动.在“开心科技农场”种植活动热火朝天的开展阶段,笔者为了让同学们在劳动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特别设计了“用统计助劳动”主题项目活动.统计知识不仅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本次主题活动分为四个课时,由“认识农场”“丰收预测”“农场的未来”三个子活动组成,旨在循序渐进地应用统计知识,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统计”知识的深层理解,在“统计”知识的运用中更好地规划农场的种植计划,助力农场的丰收.

(二)活动实践

1.认识农场

认识农场是学生应用统计知识的基础性活动之一,农场的面积,种植作物的种类与数量等,是形成统计知识初步运用的必要形式.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去农场之前,要先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农场的主人,要知道哪些信息,才能让别人清晰地了解你的农场呢?

学生:农场有多大!

学生:农场里种了什么东西!

学生:我想知道收获了几个大西瓜!

教师:你们说得非常好,那接下来我们要做一项统计工作,但是这个统计工作是需要你们独立去完成的,这就是“如何让别人清楚地去了解你的农场”,你们可以用文字和数据表示,也可以用表格表示,现在给大家时间写出初稿,定下你要介绍的内容后,我们就正式开始今天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去收集数据.

学生在整理好自己想要统计的信息目录后,我们统一到“开心科技农场”进行责任田的除草和采摘工作,休息之余,学生开始收集资料、记录数据,数据收集完毕之后,聚到一起统一进行整理.

教师:你们每个人手中的资料和数据都不同,那接下来,我随机叫一名同学,说出一项自己做的数据统计工作,其他同学补充,我来做表格记录.

通过学生的回答,最终将关于农场的相关数据统一整理如下:

“开心科技农场”:总面积650 m2,种植作物8种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大约)占农场比例采摘数量市场单价西瓜9514.6%41个西瓜3元一斤辣椒304.6%8斤辣椒2.5元一斤茄子558.5%20斤茄子2元一斤西红柿609.2%30斤西红柿1.5元一斤小青菜8012.3%9斤小青菜3元一斤马齿苋8012.3%10斤马齿苋4元一斤向日葵15023.1%7斤葵花籽8元一斤黄瓜10015.4%20斤黄瓜2元一斤

教师:以上是我整理的大家的统计数据,谁还有什么补充吗?

学生:我对西瓜比较感兴趣,所以特意问了西瓜的重量,并得知,每个西瓜大概10斤,一共41个西瓜,大约410斤,可卖将近1200元.

学生:因为当前采摘的数量并不代表最终的产量,所以现在所统计的数据也只是阶段性的收获.

学生:如果明年我们种同样的作物,再做统计记录,通过对比数据才能看出产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仅凭这一年的数据并没有参考价值.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不仅进行了除草采摘,还将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运用到其中,我相信,如果利用这些统计数据去跟别人介绍我们的农场,他们一定会满意.那在今天的课后服务中,我们来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各种作物的面积与占总面积的比例.为了保证将扇形统计图做得准确,同学们可以自由结成小组,在合作中完成本次任务.

2.丰收预测

第一课时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运用,但是针对统计学中可能性与平均数的知识还未用到,第二课时主要是以此为载体,将统计知识渗透在其中,并引导学生依据数据预测丰收成果.因为有的作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可以持续结出果实,所以对于学生的统计工作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笔者以上一课时的数据为基础,并给出一定条件,让学生运用有一定难度系数的统计学知识直接思考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教师:同学们,在“认识农场”的统计工作开展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都收获颇丰,那今天我们尝试应用更多的统计知识,做一个关于农场的丰收预测.第一,如果只考虑经济价值,你会将农场的种植安排做怎样的调整呢?

学生:多种一些向日葵、马齿苋和小青菜这种单价比较高的.

教师:非常好,但是你们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最终卖出的总费用,除了和单价有关系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

学生:老师,我会选择种产量高的,比如西瓜,不仅价格高,而且夏天是西瓜的畅销品,卖得也会很快,经济效益会更好.

教师:你说的很对,所以我们要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话,就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比如作物的产量,作物的单价,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地环境,照顾作物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计划的.那按照常规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作物可卖的价钱=作物的质量×作物的单价.

教师:上节课你们统计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时,我发现西瓜、向日葵和黄瓜的占地面积是比较大的,如果这三样作物的经济效益与占地面积不符的话,还有必要去大量种植吗?

同学们陷入深思.此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进入下一个阶段.

教师:那接下来我们要计算一下,在上次的采摘中,哪种作物卖出的价格较高.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农场的丰收有了一个简单的预测,虽然抛开了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但是作为第一次的采摘统计,其数据相对还是比较准确的,也让学生对农场的丰收有了初步的、系统的认识.

3.农场的未来

在第三课时中,教师要集中渗透更加深入的统计知识,并引导学生以农场小主人的身份去预测农场发展的未来.

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的关键在于统计方法的获得和掌握,只有懂得统计方法,才能产生正确的统计思维,并进一步有效地处理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统计方法可洞悉隐藏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背后的规律,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出方向.当然,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统计方法的要求层次和广度,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课标要求和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小学生应当掌握以下基本方法: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会画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会计算基本的统计指标(如平均数等).统计方法的掌握离不开实践和亲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统计活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在“农场的未来”这个活动中,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我们应该统计一下同学们想吃的水果和蔬菜,同学们喜欢吃的我们就多种一些,同学们不喜欢吃的我们就少种一些.

学生: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农场的实际情况.在统计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和蔬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草莓,但是草莓的种植技术比较难,所以不得不暂时选择放弃.

这是一个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认识到,要根据对全班同学的调查结果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学生决定如何进行调查,以及如何展示调查的结果,最后确定农场的种植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掌握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只有在做数学中,才能学会数学;只有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统计方法.

(三)活动评价

发展统计观念的基本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统计思维.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是面对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时,能本能地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统计思维的培养,需要实现情境的迁移.

针对每个课时的劳动教育与数学中统计知识的运用,学生都收获满满,对于个人而言,每个学生都具备了关于统计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的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研究,也逐渐清晰,并可以通过百分数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表现出不同作物的占地面积.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更加明显地展示出关于农场作物的基本信息,特别是种植面积能让人一目了然,还有的小组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作物的单价,可以明显看出哪种作物的单价高,哪种作物的单价低.

四、活动反思

(一)活动的成功之处

首先,劳动教育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程的教育模式,原本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大显身手”,去探寻更有趣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在统计知识的应用上,很多学生都提出了活动设计以外的应用形式.而对于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来说,在劳动教育中找到了另外一种学习的方式,平时杂乱的统计数据和看不懂的统计图,对应着农场中的蔬菜和作物,竟然也变得清晰起来.简单来说,本次活动成功地帮助学生打开了数学学习的另一扇大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本次“用统计助劳动”活动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的,既实现了个人能力的训练,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针对小组合作做统计表的过程,很多学生表示,只要分工明确,再复杂的统计表也能清晰地表示出自己想要的数据.本次活动在孩子们互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吸收与巩固.

最后,劳动教育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也正是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锻炼身体,在“统计”知识的应用中锻炼心智,在体验劳动成果中获得自信、舒适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强大的助力.

(二)活动的不足

在四课时的“用统计助劳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整理如下,以便在未来的活动设计中有效避免:

首先,因为在五年级的“统计”知识学习中,除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还涉及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但是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大多数学生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对于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及如何应用在农场中,很多学生还是十分迷惑的,究其原因,是孩子们未获取系统的农耕知识,对于很多农作物的种植规律都不了解.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将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情况考虑进去,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探究知识,应用知识.

其次,本次统计知识的探究与应用,还是过于强调数学课程的内容,很多学生为了做好统计表和调查表,忽视了劳动内容的开展,导致劳动教育知识与数学“统计”知识的探索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