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数学课堂上的“同学”浅析数学课堂上的“同学”——“千克和克”三课时课堂观察

时间:2024-05-08

◎李小梦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江苏 苏州 215200)

从动词角度,“同学”也可以理解为共同学习.“同学”成为同“学”,就是希望建立课堂上真正的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同伴关系.小学生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而数学抽象的特点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同学关系,从学生角度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会从别人身上学习,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课堂中教师要放下尊严,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促使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问,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对高校行政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体系的政策制定,应科学、有效且要同代课教师平等看待、管理。对于高学历的、在工作中有重大工作贡献和突破的人应该给予奖赏和对应的晋升,缩短基层晋升的年限,设置合理有效符合实际运作的晋升机制;职业倦怠并不是一病不渝的绝症,而是可以通过各方面调节改过的职业现象。

信道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统计信道建模、确定性信道建模和半确定性信道建模.统计性建模主要依赖于信道测量,文献[2]对高速铁路进行了无线信道测量,但基于实测的建模灵活性及移植性较差.确定性建模如射线跟踪法可对地铁隧道内的多径信道建模[3],但算法复杂、消耗资源较多.二者结合的半确定性信道建模[4]能更好地符合实际环境,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几何建模方法.

此次数学研讨活动,以三年级上“千克和克”三课时教学为基础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主题是使“同学”成为同“学”,即关注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该单元按教材计划共分三课时进行授课,第一课时认识千克,第二课时认识克,第三课时原是节练习课,修改后第三课时变成了一堂数学综合实践课,主要内容是对千克和克内容的巩固及一日膳食计划的制订,借此促进低年级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在三节课中,笔者所扮演的角色均是课堂观察员,只不过前两节课笔者所观察的是小组内4名同学的表现与反应,第三节课观察范围扩大到了全班.下文,笔者将对课堂上收集到的现象、课后反思、如何促成“同学”成为同“学”进行阐述.

一、课堂现象收集

(一)认识千克——组内影响

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一节需要用到很多材料、操作活动很多的数学课,课前教师将全班48人分成了4人小组(三节课均按此座位安排),可以想象,不似平时教室里的座位排布学生会有多么激动.笔者给观察小组中的4名学生编了号ABCD,但是没有指明组内分工、没有确定小组长,但是在课后不久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4名同学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A善于指挥、发号施令,BC有时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主要还是根据A的安排来完成操作活动,D时而会溜号必须将任务明确分派到他否则完成效果较差.在称量几本书重1千克的活动环节,他们先进行了猜测,其中有一人猜测3本,其他人猜测4本,猜测3本的同学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也猜测4本.在实际称量过程中,B、C、D三人在A的指令下一本一本将书放到盘秤上,在放到第三本时,指针已经比较靠近1 kg的位置了,最后一名同学的动作显得小心翼翼,当发现实际情况与猜测一致时四名同学都很兴奋.从后期学习效果来看他们对于“4本数学书重1 kg”记忆非常牢固.操作活动是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办法,但是活动多了也会让学生感到疲惫.本节课的第二个活动中,D有些不在状态,4人一组呈弧形的座位B恰好坐在D的右手边,B用手肘碰了碰D成功将D的思绪拉回了课堂.由此可见,小组同学在活动与交流中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也会出现少数“服从”大多数的现象,还会时常发生互相提醒的情形.

(二)认识克——组间作用

笔者以亮亮的春游日记作为引入,用游览动物园为动物找到合适的体重、数据间大小比较、亮亮春游午饭吃的食物量这些紧密相扣的环节将书上4道习题进行串联,在做好前两课时内容复习回顾的同时以“食物量”引出合理膳食,与大任务衔接,并将大块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制作膳食计划.设想是美好的,实践之路是崎岖的.题目整体而言对于学生来说不难,但是如何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可一点也不简单.教师身上似乎都有一个通病——着急,看到学生说得不流利了,马上给点提示让学生顺着说下去,却不知这种做法在无形中打断了学生的思绪,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给予学生提示的时机.在原本的安排中,笔者预计留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前面时间用得比较多,导致留给学生制订膳食计划的时间被压缩,也没有时间向学生讲解如何填写表格.教学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有它被消耗的方式,笔者认为该环节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控还需加强.整堂课,利用了合群内驱力,即该夸的时候就夸,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千克和克——观察也是倾听

这次研修活动中,经过前期讨论研究,将以往复习相关内容、做练习题的传统练习课进行了改造,设计成了“制订一日膳食计划”的大任务,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课堂观察,探究如何使“同学”成为同“学”.

二、“练习课”教后感

第三课时,带着制订一日膳食计划的任务开始,对比前两节课,这节课没有任何的操作活动,但由于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又显得“有趣”.同学间互相促进学习的现象在本次课堂上没有之前两节课中明显,但观察也是一种倾听.任务的设计与平时接触的大不相同,主要为了促使学生在听任务时格外专注,分析得到信息时格外用心,观察所需填写的表格时有更多自己的思考.

第二课教学内容为认识克,上课前教师指定了小组长,组里A同学被指定为组长.这节课仍有许多操作活动,但是与第一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单位变小了,因而所用的物品质量都很小,大部分物体的体积也小,称量所用的仪器也更精确了,以上种种更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要更加细致、谨慎.这时小组内同学的配合度有了很大提升,在称量10克黄豆时,他们知道3粒黄豆约重1克,于是大胆地放了一小把黄豆,结果发现超过了一点,他们就一人读数三人轮流取出豆子,配合得相当默契.但是,该小组本节课状态明显没有上节课好,笔者猜测是他们对教室环境、组内同学熟悉了的缘故.最有力的例子,估计一本数学书有多少克,在进行了掂一掂、与10克黄豆的比较后,A的估计是27克,D估计的40克,BC估计在30克左右,当他们听到班级其他小组估计200克时都很惊讶,A甚至说:“怎么可能!” 动手称量后他们发现是自己的估计产生了较大偏差.由于对克的内容4人都掌握得不足,他们在练习题上犯难时就会很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同学的解题思路,组与组间的相互学习、安静倾听他人的思考成果,也是促成共同学习的途径.

摘 要: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科学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在小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验操作的规范、严谨和准确性,既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技能。科学的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再设计是教学后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中发生的偏离预定轨道的行为做出的修正,有了再设计才能保证“教学是指向目标的驾车”.为了时间安排更加合理,笔者再设计时舍弃了原有的引入,直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前两课的记忆进行旧知回顾,同时配以基础性练习.教师要将整块学习时间留给学生,相信他们的思考、解答能力.“膳食”两字对于学生而言并不熟悉,可将其修改为“一天饮食搭配方案”,并且以学校里的午饭作为参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275克相当于多少两米饭.“千克和克”整个单元的内容都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好表象,防止他们的脑海中对于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只停留在单位换算上.

高职毕业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自我预防对策………………………………………………………………………姜赛飞(1.51)

这是一次难忘的上课经历,难忘在上课的内容经过了重新编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了更多的联系,对“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了很好的体现;难忘在上课方式,留出整块的学习时间给学生,在同学与同学的探讨中,理解千克与克,从而实现“同学”成为同“学”.

三、有关“同学”成为同“学”的一些思考

(一)座位安排需合理

从三节课的观察中发现,一旦学生认定了组内同学的角色设定就很难再有改变,就像D同学认定了A同学是组长,他就会等待A同学给他布置任务,不再主动寻找、思考自己该做什么.纵然合理分工在小组团队中十分重要,但是当不变的人物设定影响了学生思考的自主性时,就有必要寻求一些改变了.教师可以在课前划分好一些任务,由组内成员认领,每个人都是组长每个人都要承担一部分任务,这样想要偷懒的学生也不得闲了.对任务负责、对课堂负责,激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

(二)角色分工须多样

此次研讨活动座位安排采用了小组式,这种编排方式特别适合于各种课堂讨论,它可以大大增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语言交流,也利于师生之间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前两节课中这种座位安排极大地展现了它的优点.但这种方式对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不利.因此,对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应当对座位安排做出一些调整.合理的座位安排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学习.

(三)反馈评价要及时

通过一节课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从他人身上学习的情况多次发生,教师对此要给予适时的评价反馈.《意义学习新论》一书中,在叙述成就动机中的各种驱力时谈到了主要的三种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群内驱力.合群内驱力表达了学生在学校好好表现的需求,印证了“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面对低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求夸奖的心理,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合群内驱力,让学生从他人身上学习的行为得到表扬与放大,这样可以在整个班级内形成从他人身上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学习时间整块留

“活教育与死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之一是活动是关于谁的活动.传统的上课模式为什么会变成教师的主阵地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活动太多,挤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是时候放手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了,课堂上学生应是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就像这一单元,教师事先设计好整体学习任务,再根据教材内容把课堂划分成几块,这里的块不是讲完内容做练习,而是事先为学生设计好任务,学生在明确要求后自己完成任务,将整块时间留给学生.放手将时间留给学生,他们会在探索中互相帮助、在疑惑中互相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

(五)倾听习惯要养好

倾听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人,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于表扬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我只要积极发言就是表现好”的片面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发言不会倾听、同学间交流效率低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微微前倾身体、侧耳倾听、眼神关注,赞同部分应点头示意,不赞同处也不随意打断,等学生表述完了再进行适当评价、引导.其次,教师要结合多重手段如转述语言、概括发言、指出不足、补充观点来确保学生的倾听质量.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两人要靠近,音量要适中,确保听清又不打扰到其他同学,一人说一人听,如果有质疑的地方可以先记录等对方说完再提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特定环节对好的现象进行集中表扬,树立正确风向标.

三课时的课堂观察,是研究课堂跨出的一小步,却让笔者惊喜地发现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一些点,“同学”这么熟悉的一个词,也会衍生出一些不一样的思考,这也正说明了教学之路研究无止境、思考无止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