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搭建生活桥梁,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时间:2024-05-08

◎常 荣 (甘肃省金昌市第七中学,甘肃 金昌 7371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将弥补传统教学中数学枯燥、单调的学科特征,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将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搭建“生活问题”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数学的评价就是“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其主要原因就是数学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师只有将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不再抽象,而是自身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欲望,不断根据自身经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数学真正服务于生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保驾护航”.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天气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温度为-5~7℃.你知道它的确切含义吗?这一天的温度差是多少呢?学生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答案,并提出疑问:负数前面有“-”,正数前面为什么没有“+”呢?教师为学生解答了疑问,正数一般都省略“+”,并告诉学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由此,学生认识了正数和负数.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小红去学校向东走了500米记作+500,她向西走300米怎么写呢?学生想到这是两个相反的量,应该写成-300,这两个地点相距多少米?学生想到了是800米.如果小明的父母存入500元,又取出200元,应该怎么记?实际存款为多少?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进行教学,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和交流,促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二、搭建“生活经验”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知识的主体是学生,每位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初中数学中的很多数学思想方法,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材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灵活处理教材和生活的关系,将教学和生活经验进行优化组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通过加工和挖掘,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主动探究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将会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如果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你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学生们给出了很多答案,教师将这些答案综合后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份地图,为什么要带地图呢?你怎么表示图中的位置?大多数学生都去过北京天安门,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北京天安门附近的地图,如果你站在天安门的位置,故宫在你的哪个方向?天坛公园在哪个方向?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利用坐标轴来表示地理位置,首先,要选取天安门作为坐标原点;其次,确定方向,一般以正北为纵坐标,正东为横坐标,分别叫作轴和轴,而且要选择好合适的比例尺进行标注.教师让学生根据多媒体中的位置画出了坐标轴,再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轨迹画一画学校、家、图书馆、体育公园的位置,通过熟悉的事物,学生对这一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搭建“生活实践”桥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教授学生教材中的内容,教授学生利用公式、定义及解题方法等,一步步地解决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只要按照解题步骤一步步运算,总能找到正确答案,但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则不知如何解决,很多学生面对抽象的数学符号感到很茫然,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能长远发展,教师要在数学和生活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解决实践问题的角度来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形成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勾股定理的定义,并告诉学生勾股定理的悠久发展历史,这个定理不仅能够应用在直角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中,也可以应用到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中,它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限速公路上(假设公路为一条直线),交通部门规定的最高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并在距离该公路100米的点设定一个监测点,成45°角,成60°角,如果一辆货车从点向点行驶,一辆小汽车从点垂直方向向限速公路行驶,且小汽车的速度是货车速度的2倍,假设两辆车都是匀速行驶,请你算一算两辆车最近的距离是多少?学生根据勾股定理进行分析,并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画出坐标进行分析,将大货车行驶到某一点设为米,小汽车则行驶2米,根据勾股定理列出算式,并求出两车相距的最近距离.

数学课堂中,教师从实际生活出发,将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引入抽象化的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搭建“生活素材”桥梁,促进学生构建新知

在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构建的过程中,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不断总结进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认识,破除数学和生活间存在的间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给学生提供探索、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规律,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素材更加简便、快捷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构建新知体系,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树叶、蝴蝶、蜻蜓等物体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画出另一部分吗?教师让学生将纸张对折,然后沿着轴画出一个图形再剪下来,将纸张打开看发生了什么.学生发现打开后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为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呢?每个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教师给学生出示了生活中的图案,有脸谱、东方明珠、火车、飞机等,让学生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发现有的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图形有两条对称轴,还有的图形能画出无数条对称轴,不同图形的对称轴数量不一样,教师提问:你还能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你是怎么判断这些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深入思考,并找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教学主线,将抽象化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化的生活常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和探究问题,找到知识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五、搭建“生活作业”桥梁,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作业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补充作用,教师要做好作业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多以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或者课外练习册为主,这虽然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人们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注重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而且重视作业的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作业模式,为学生设计生活化作业,提高作业的合理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一课中,教师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找到一些长方体纸盒,比如粉笔盒、文具盒等,并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征,分别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教师将粉笔盒展开,让学生仔细分析并进行记录,给学生讲解了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的特征,并给学生布置作业:在家中找到一个长方体,并做出包装纸盒,学生在家中找到了牙膏盒、牛奶盒、饼干盒等物体,并将这些物体展开.为了更加便捷地做出包装纸盒,学生将展开的盒子画在一张纸上,并进行简单的设计,经过裁剪、折叠等步骤后,一个简易的软包装纸盒做好了.为了展现更好的制作效果,学生利用硬纸板来完成纸盒制作,按照刚才的步骤进行画、裁、折、粘等步骤,得到了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为学生布置作业,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一座数学和生活相联系的“桥梁”,让数学知识由课堂走向生活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

六、搭建“生活经验”桥梁,引导学生认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空间的巧妙设置,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经验,从而运用数学方法审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知识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常识,不能做出很好的联想.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已有的经验为学生搭建生活与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课堂问题,培养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意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生活,认知课堂新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时,教师可构建生活情境:银泰超市新年大促销——购物转转盘.超市规定:顾客购物每满100元,就可以获得一次机会转动商场门口的转盘.转盘停止时指针所指向的不同颜色(红、黄、蓝)区域,顾客可获得相应金额(50元、30元、20元)的礼品.(转盘面共分为相等的24份,并用不同的颜色涂满扇面,其中红色面为1个、黄色面为3个、蓝色面为5个、白色面为15个)小明和妈妈购物共花费140元,请你计算一下,小明获得礼品的概率为多少?其获得不同金额(50元、30元、20元)的概率分别为多少?此现象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学生很容易理解相应内容,并找出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讨,提出问题:何为概率事件?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你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概率事件?如此一来,学生便能轻松地认知新知,并学会灵活应用知识.

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对概率进行思考,使学生的学习从现象了解升华为理论认知,学生在学会了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的应用,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有效地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七、搭建“生活经验”桥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现实生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良好背景.现代中学生缺乏实践学习的经验,课堂上学到的只是理论化的知识,课堂上虽能基本掌握理论知识,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习数学的归宿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领悟,思考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知识的灵活应用,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设计题目:一块矩形绿地长为16 m,宽为12 m,现要围出一个面积为矩形面积一半的花圃,请你设计相应方案.这道题本身就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会有多种结果.为了防止结果的多样化,教师同时给出多个条件让学生展开探讨,例如,(1)如果在矩形绿地中间开辟花圃,并使花圃外围绿地等宽,请计算绿地的宽度为多少?(2)将绿地分为4个面积相同的扇形,且圆心位于绿地的顶点,请计算这些扇形的半径为多少?学生依据提示展开思考,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遇到了困难,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引出一元一次方程,向学生介绍未知数的设法、解题步骤.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知识,同时了解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可见,教师以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入新知,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教学理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搭建数学和生活间的“桥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