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李 超 (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100)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存在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发散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融合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针对基于发散思维的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因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应用公式解答问题,虽然学生能够应用公式进行应用题的解答,但是也只是套用公式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一味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虽然学生能够认识对于问题的解答步骤是什么,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计算.另外,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逐渐养成教师讲解记笔记,不讲解就不总结、不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思维发散造成影响.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思维发散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解答,并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解答,能够锻炼学生独自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思维发散为教学目标,开创多元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给学生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1].另外,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也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而是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多种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国大部分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在数年时间内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均有所提升,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之处:
因为传统应试教育已经在我国沿用几十年,在教育领域中根深蒂固,在短期内完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在教师心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也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现阶段,存在部分教师没有对新课改理念加以充分的认识,认为教学工作创新仅仅是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使用微课、MOOC开展教学工作,但是没有改善教学目标,设计多元教学模式,没有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无法落实新课改理念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导致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不佳.另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因为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以提升学生成绩为主,并未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一地进行教材文本知识的讲解,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甚至直接结合问题讲解解题步骤,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和发表自身想法,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不仅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造成阻碍,同时因为多数的问题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导致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依赖性,不愿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发散思维的提升发展造成阻碍.
现阶段,我国报考教师资格的人逐渐增多,说明我国愿意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逐渐增多,但是与此同时,报考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福利待遇的不断提升,导致部分追求利益的人期望参与教育行业,但是其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引人深思.另外,大量年轻力量投身于教育行业中,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因为其教学经验不足,职业道德观念不足,导致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偏低,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完全结合教学目标,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剖析不足,学生引导能力匮乏,导致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最后,少数教师因为缺少良好的师德师风,自身态度不端正,认为教育工作只是普通工作,不愿提升自身素质,缺少奉献精神,对于教案设计不上心,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造成影响[2].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单一通过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养成自觉参与数学知识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开展某学时教学工作前,只是单一地介绍一下所要学习的内容,没有分析所学习知识的作用,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任何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所服务的,数学课堂的开展同样是教育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但是没有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知识讲解,无法有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对知识进行讲解时,过于纠结一种方式,缺少应用实际案例举一反三,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造成阻碍.最后,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积极借助生活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分析,但是却没有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加以考虑,所设计的生活案例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轨,导致学生更加难以接受,更不用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了.
在新课改理念下,针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开创新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合理设计导学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在课中设计多样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促使学生养成形成数学素养.
为确保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并借助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课前问题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课前预习;第二,课前导学.首先,教师需要借助“微课”等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预习问题,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便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对于预习问题的设计应当摒弃传统形式化的预习,应当以提升学生发散思维为基础设计问.例如在对“多边形的面积”课前预习问题进行设计提出要求:学习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结合长方形相关知识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预习课件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避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困难,影响预习质量.通过课前预习,并借助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同时应用问题和引导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
课前导学的应用是让学生及时收回思绪,吸引学生,为教学工作的正式开展提供保障.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在上课铃声响起后,也存在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调整状态准备参与学习,思想还在思考课下的欢乐.因此,教师需要应用课前导学的方式吸引学生.例如对“多边形的面积”内容正式讲解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教师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帮助小熊装饰房子,但是小熊的房子占地是平行四边形的,它不知道买多大的地毯,谁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房子的面积,帮助小熊买地毯呢?”通过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被教师提出的内容所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教学提供保障.同时,因为地毯是长方形,问题中房子占地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需要学生进行不同的设计,在设计地毯铺设方式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求知欲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的讲解时,教师首先需要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前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同学们,谁可以告诉老师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五年级学生都知道如何分辨奇数和偶数,但是缺少总结,通过知识回顾能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之后教师设计几个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3+3=,5+6=,7×7=,6×7=,8×8=.让学生进行计算,并按照计算结果的奇偶性进行分类,并尝试总结规律.之后学生进行计算,部分学生通过预习,结合实际案例能够进行总结.总结结束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试着探讨为什么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融入学生中,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学生讨论结束后以小组竞赛方式回答问题.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举例说明:“当3+3时,其中每个3都是2+1,当两个3相加时两个1相加为2,也就是说奇数中的1相加促使奇数+奇数等于偶数,那么同理6×7便等于6个7相加,因此,偶数和奇数相乘结果为偶数,而奇数和奇数相乘时因为多个‘1’,所以结果为奇数.”通过简单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中的奥妙之处,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奇特之处,促使学生形成探索欲望,进而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欲望,激发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能够促使其养成数学发散思维,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其他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经常会产生天马行空的形象,促使教师需要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开展数学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感情,扮演好“大朋友”的角色.另外,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娱乐教学、情境创设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3].例如在进行“确定位置”一课的讲解时,因为学生在以往的方向表示中多通过“左”“右”的方式,缺失方向感,单一通过教材知识学习东南西北方位很难进行有效的理解.在进行知识讲解时,教师首先告诉学生在地图上如何分辨东南西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之后在教材中找到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轮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让学生扮演灯塔和轮船,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方位进行辨识.之后由教师扮演灯塔,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学生扮演轮船,对自己在“灯塔”什么方位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自身感受对方位知识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方位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情境创设教学结束后,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在题目中加入轮船运动的条件,让学生对轮船在灯塔的哪个方位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迷失方向后如何判断方向的技巧.例如,晴天时,通过结合时间观察太阳方向判断北方,或者观察树木树冠长势旺盛情况判断南方,树冠较密一方为南方.通过课后延伸,增加课外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日后积极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
“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同样可以应用多种方式进行解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每一种解答方式给予充足的肯定,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的方式锻炼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进行“表内除法”一课的讲解时,虽然学生只要能够凭借记忆背诵“九九乘法表”即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教师提出问题:“35÷5可以怎么表述?”学生普遍会回答:“将35分为5等份,每份是多少?”“35里面包含几个5?”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进行补充:“35除以5商为多少?”“35是5的几倍?”“5与哪个数相乘等于35?”“多少个5相加等于35?”从多个角度对简单的除法计算题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但是问题设计迷惑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相同的公式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通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能够促使其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发散思维,选择最为便捷的方式有效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时,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生的兴趣以及实际认知水平等,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5].在进行小数的性质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建生活情境,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同学们,谁能够在6,60,600这三个数后面填上相应的单位,然后将这三个数连成一个等式?”学生会感到非常好奇,在课堂上激烈地讨论和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学生说:“老师,可以在后面分别填上米、分米和厘米,等式表示为6米=60分米=600厘米.”还有的学生回答:“老师,还可以在后面填上元、角以及分,等式表示为6元=60角=600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表扬踊跃发言的学生.然后,小学数学教师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不能用同一个单位,将上面的等式连起来?”学生对小数的性质了解不全面,此时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列出新的等式,即6元=6.0元=6.00元,小数点后的0代表的是有效数字,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加或者去掉任何数量的0,其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将小数点向左移动n位,则数值会缩小10的n次方倍;相反,如果将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则数值会增大10的n次方倍,即6.0=0.6×10=0.06×100.通过创建生活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探索,充分发散自身思维,逐渐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兴趣设计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站在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锻炼其思维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