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置合理的坡度应对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

时间:2024-05-08

李崇娟

【摘要】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的进度快,跨度大.对数学的学习,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压力大,信心不足.怎样应对小学数学与初一数学的衔接问题,从小学六年级的角度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衔接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的进度快,跨度大.对数学的学习,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压力大,信心不足.怎样应对小学数学与初一数学的衔接问题,[1]从小学六年级的角度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主要从初一角度来分析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并给出四点建议,即借助生活经验,设置合理的坡度;借助语言直观、图像直观设置合理的坡度;通过转变问题呈现方式,设置合理坡度;通过已有思维定式,设置坡度.应对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教学内容上分析: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伸和拓展.相比较而言,初中数学是将小学的算数上升到了代数,将常量上升到了变量,将直观形象的几何上升到了推理论证的几何.

对学生的基础、思维、学习方法等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从教师层面分析,初中教师一般采用循环教学.教师刚教完九年级再下来教七年级.往往用九年级复习时的难度来对待七年级的学生.教学进度快,跨度大,题目难度大,这会让学生产生畏惧.

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刚从小学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跨越到抽象逻辑的教学;从小学教师的保姆式教学,跨越到初中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内容上,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学生还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二、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采取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使小学生打好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升入初中后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强化综合运算,提高运算能力.运算在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考约有70%的题目与计算有关.初一的第一二章也是在小学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拓展的.如果在小学高年级有意识地强化综合运算,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

2.加强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训练.小学运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传统的重要的方法,而初中数学则是提倡方程法解应用题.为了更好地与初中进行衔接,打好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应把列方程作为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使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3.渗透几何推理意识.小学几何是实验几何,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在小学高年级渗透几何演绎推理,将有效地促进初中几何的学习.

三、初一教师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让学生顺利的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

作为初一的数学教师,如何合理地设置坡度,让学生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呢?笔者给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1.借助生活经验,设置合理的坡度.数学来源于生活,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这些生活经验来设置坡度,帮助学生顺利衔接初一数学.例如,在有理数这一章,小学数学仅学习了自然数的大小比较,负数的意义.因而,负数的大小比较,连续数的意义以及数轴等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温度计来设置坡度,引入相关知识,如图所示.负数的意义对应温度零下,负数的大小比较可以由生活中零下2度上升到零下1度的体验,类比温度计引入数轴,温度计中水银柱的变化类比数轴上数的连续变化等.

2.借助语言直观、图像直观设置合理的坡度.例如,在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小学几何学习了简单的立体图形以及它的展开图,在初中这一部分的难度有所加强.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实物图形、框架结构图并结合语言直观来设置坡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首先要制作一个这样的教具.以长方体为例,带棱的长方体框架,并把各个面都用卡纸围起来.在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先将长方体纸盒实物展示给学生,再将外面的卡纸逐一去掉,展示框架.并反复观察哪些被挡到的部分,被挡到的部分画框架图时就用虚线来表示出来,并从这个几何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以及最基本的组成图形的元素线段、点等.

3.通过转变问题呈现方式,设置合理坡度.在我们碰到的数学问题中,问题的信息形式一般有3种;语言文字信息、数学符号信息、图形信息.一般的数学问题是由这三种信息形式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表述的.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顺利衔接.例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题目给出的一般是书面符号的呈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换一个问题信息呈现方式,用图形、操作模型、转化成口头语言等方式,设置坡度,帮助学生降低难度.

4.通过已有思维定式,设置坡度.小学六年级下半学期,教师对小学数学题进行归纳,并进行了强化训练.因而,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对初中教师讲的新方法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对初中教师题型的多變,需要的灵活思维,更是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由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入,通过变式迁移,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方程的时候,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是等式的性质.而初中转化成了移项、合并同类项.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以前的思维方式解方程,在上课时反复对比,得出初中解方程步骤的优点,并多做变式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变”与“不变”.

综上所述,初一的数学教师,一定要了解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了解小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给学生设置合理的坡度,帮助学生过度.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7):42-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