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操作的有效性

时间:2024-05-08

赵双贤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来探究数学问题,以此获得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具操作;有效性

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通过动手,借助形象思维,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后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下面谈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具操作活动:

一、精准的学具 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我校自安装班班通以来,我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对课堂教学形式和传统课堂教学设施的一个大的革新,教师可以完全脱离黑板和传统讲台进行教学,但数学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操作活动,更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自由和流畅,教学容量进一步丰富,学生更能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体验与收获.通过几年的实验,我发现我校的学具操作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和谐顺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全校教师信息与资源分享变得更加简洁随意和丰富了,课堂教学效率高效了.最近一次的公开课活动,让我对学具操作的有效性更加深了信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锥的体积”,这是一位年轻的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由于是刚过完春节,孩子们准备的圆柱体清一色都是八宝粥饮料罐,自己又制作了圆锥体,实验用的材料是土和沙,当教师宣布开始实验时,孩子们很兴奋,自己将实验材料填充在圆锥体内,然后倒入圆柱中,由于自己制作的学具不规范,有误差存在,因此,三次以后有的同学的圆柱体内还有一定的距离,有的同学在试验过程中用力压了沙子,圆柱体盛不了试验物体,这样由于学具不精确的问题、由于实验材料的选择问题、更由于实验过程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导致没能形成统一的实验结果,孩子们一脸的茫然.这时教师又给每个组发放了实验用的学具,各组很快通过实验发现了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实践操作,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圆锥的体积.我发现这节课学生在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最终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新知识.实验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这节课教师提出了与所学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底和高存在3倍关系时,他们的体积关系)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探索的前提下争取自己解决,对有一定困难的问题,教师又从中提醒、点拨,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學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养成认真、严谨的实验习惯.

二、熟练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在信息化时代的现状下,我充分利用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表现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学生动手把绳子在圆上绕一周,然后用剪刀剪开,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接着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这个圆的直径是2厘米,通过测量发现这个圆的周长是6.2厘米多一些.此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有关,半径越大,圆的周长越大.不仅如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使数学课堂教学直观化.

三、合理的活动 分散课堂教学的难点

采用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解决教学难点,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通过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课堂上我让学生经历天平测次品的过程,体会优化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活动前我提出了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各种有效的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用天平称.这时,我设置了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的自主探究的环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药品,代替钙片,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来,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通过天平找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在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判断哪一瓶少了;如果此时的天平是平衡的,说明剩下的一瓶是次品.在探究了3瓶的基础上,顺势解决5瓶的问题,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分散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恰当的学具操作活动,能更好地实现知识间迁移,也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浮浅,使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教学的重、难点就能很好地突破.

总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中充分重视学具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