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立足核心素养发展空间观念

时间:2024-05-08

王福燕

【摘要】“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及位置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在小学生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学生需借助实物或模具等感性材料进行充分感知,有了丰富的表象后,再结合动手操作和想象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其中,学生的感知离不开教师对素材的挖掘和环节的精雕细琢,学生的操作离不开其深刻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提升,同样,学生的想象更是基于推理.

【關键词】变式;操作;想象;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它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及位置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运用变式,建立表象

变式,指的是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在各种表现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变式,将干扰的非本质信息智慧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在原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逐步摒弃干扰,建立清晰的表象,进而实现对概念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解.比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导入环节,教师可直接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发学生主动地向着长方形的样子进行调整,学生在与头脑认知经验的不断辨析调整中,逐步建立了长方形的表象.又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当学生对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没有急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不同图形中寻找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否定与肯定中明晰了三角形的概念.可见,运用变式凸显概念的本质,这样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有了对图形清晰的表象,从而其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二、加强操作,携“思”随行

皮亚杰指出,活动是智慧的根源.史宁中教授曾在一次听课后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操作之后,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升,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在探究性课例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思考后,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或者差异;还要以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方法的提炼或思想的感悟.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学生对“割”“拼”等方法的回顾,然后展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出现的方法,如,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梯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最后笔者又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方法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从而使学生对转化思想的认识有了深刻的感悟.可见,操作的整个过程离不开思考的足迹,学生不仅要“做中学”,也要“学中思”.学生思的过程,也是逐步抽象的过程,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不容小觑.

三、动态想象,有“理”可据

史宁中教授指出,空间观念的本质是空间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既包括从现实物体到平面图形的抽象,也包括从平面图形到现实物体的想象.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而想象一定是基于现实和经验的,它是创造发明的先决条件.没有一定的依据或者参考,学生的想象大多徒劳无益.刻骨铭心的一次磨课经历让笔者有了深刻体会.第一次试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巩固环节,笔者逐一拿掉一个框架上的小棒,让学生想象最少剩下几条就能想象出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呢?可是让笔者吃惊的是,能想象出来的学生很少,更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另两次试讲中,都遇到了同样的困难.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难以想象呢?后来经过询问调查才发现,原来学生想象所凭的“理”几乎为空,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建立起长方体棱的特征与想象之间的联系.怎样有效地建立这种联系呢?学生能想出“体”的拐杖在哪呢?是棱的位置,学生只有想象出不同棱的位置,才能想象出体的样子.于是再来设计这节课时,笔者没有急着先让学生想“体”,而是拿一个半成品框架先让学生补棱,学生边想边比画棱的长度与位置,随着手势的变长变短,笔者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比画,学生找到了理——棱的特征.有了理的支撑,学生再想象实物“体”就容易多了.想象离不开推理,心中有理,学生的想象才有意义.

在小学生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学生需借助实物或模具等感性材料进行充分感知,有了丰富的表象后,再结合动手操作和想象等学习方式,逐步叩响抽象思维的大门,最后通往空间观念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