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炳信
【摘要】如何让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立体、由分散到集中、由集中到核心,使知识结构“见木又见林”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因子.通过起承转合、前后统整、单元梳理等方式,完成知识树的建构,完成“知识桥”的架设,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上,都有太远的路需要走、探索、拓展.
【关键词】起承转合;前后统整;单元梳理
不论是专家,还是教材编辑者,都特别注重“整体性”,而这也恰恰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不可缺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体把握,更多地表现在知识的起承转合、前后衔接、单元梳理等方面.数学教师应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起承转合不可或缺
除了教材这一基本的线索之外,我们的课堂还可以有怎样的新的整合、新的补充、新的可能?就小学数学而言,是不是可以在知识的源头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不能在知识的迂回、衔接、辗转处多多“较真”,能不能把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更高的层面上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与跨越性的合拢?
例如,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例,可以通过“起承转合”四字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所谓“起”,就是通过“9加几”的练习,渗透“凑整”的数学思想;所谓“承”,就是通过“8、7、6、加几”和“5、4、4、2加几”的练习;所谓“转”,就是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所谓“合”,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巩固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
我们以一段课堂实际情况来还原“起承转合”的价值:
教师出示36道口算题,让学生回答后追问和是15的呢?(学生们纷纷开始找,并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师:“这些算式看起来比较凌乱,我们整理一下吧,你打算怎样整理呢?”有的说,按得数整理,有的说按算式中有同一个加数的整理,有的说按加数的顺序来整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每个小组取出课前准备好的算式卡片进行整理,摆一摆,看哪个小组摆得既快又整齐还很有道理.之后进行汇报总结:横着看,每一横行和相同,还有四道算式中兩个加数都相同的算式.教师指着其中一组整理的加法表,向他们追问:“现在请大家找出和是12和15的是不是很方便?你能很快写出和是13的算式吗?8+几的算式呢?”
“解放课堂,从解放学生开始;解放学生,从解放教师开始.”[1]可以发现,上述教学活动中就“解放”了学生,既分析教材中的原有表格中蕴含的规律,同时针对学生们自己的卡片“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反馈;既初步感知复习整理的方法,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函数思想……这样的整体把握隐含着我们对于数学教学一种更理想的期盼:相对于“凑十法”而言,“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等规律的举一反三,才是数学学习更加需要的目标.
二、单元梳理不可或缺
所谓“生长点”意指要追溯知识的源头,而所谓“延伸点”意指要发掘知识在更广范围内的运用和扩展.这两个“点”,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意味着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最起码要注重一个单元内知识体系的整体,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获得其内在联结和结构统一.
比如,学习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单元之后可以引领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梳理:学生们,你们都有一个学号,能不能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呢?如45,学生想到的介绍方法有:
45读作四十五;
45是个两位数,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5;
46是由4个十和5个一组成;
与45相邻的数有44和46;(数数:40、41、42、44、44、45、46……)
45是个双数;(41、43、45、47、49……)
……
不仅仅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知识,小学数学中更多的知识点,都螺旋递进式地分散在不同单元中.对此,教师是以盲目性、随意性和杂乱性对待之呢?还是由“单元梳理”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
三、前后统整不可或缺
与“就课教课”这样孤立的教学相比,着眼于“前后统整”的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更强调知识点的发生、衔接和扩充,更强调数学活动的“整体推进”.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体系,因为它在不同年级都有所涉及.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教师切不可孤立地、静止地、单一地设计课堂教学或练习,而应从复习旧知开始,螺旋式向上递进和整体推进.
比如,低年级时可以引领学生先背背记忆方向的儿歌: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西南北,认清方向,然后再引入“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七个方向”的知识;而到了高年级时,先复习以前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让学生们初步在头脑中建立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复习有关角的概念,通过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等知识,然后再引入到诸如“北偏东30度方向3 km”等概念,也就显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在这样的递进和推进中,“思维就会被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2]教师一定要从整体的视野出发,一定要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一定要有明晰的层次感和递进感,考虑其与相应内容之间的协调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密林深处,先探索什么、后延伸什么、衔接什么、递进什么、整合什么,延伸什么,应该成为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也应该成为发展核心素养最重要的视点之一.
【参考文献】
[1]贺承德.怎么上课,教师才喜欢[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11):22-23.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