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用思维导图 提升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08

唐亚兰

【摘要】将思维导图引入数学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丰富师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本文旨在聚焦三角形的诱导公式这一教学片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感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思维导图;核心素养;诱导公式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无效与低效的教学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与时俱进,调动学生主体自觉性,引导思维过程,促使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框架.思维导图通过绘制图形构建思维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形成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一、思維导图的含义及特征

思维导图的概念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记忆之父”东尼·博赞提出的,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学习者对特定主题的一种构建过程.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一种新颖的笔记方式呈现出来.它的中心位于中央图形上,就像一棵树,树的主干上分出各个分支,主干的主题作为中心,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1].与传统直线记录方式不同,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发散性、形象化的工具,随着思维的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一个有条理和有顺序的树状图[2].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整合,更清晰地构建知识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思维导图的核心在于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将学生内心所想以树状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建构导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上述对思维导图功能的讨论,我们对思维导图进行一个新的定义:它是帮助学习者厘清思维活动,由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绘制而成的工具.它将纷繁杂糅的信息通过不同的颜色、图形与层级形式进行表征,将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区分,学习者可从全局角度厘清思路,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关于其基本特征,创立者东尼·博赞总结如下[3]:①核心在中央图形上;②分支从中央图向四周发散出去;③每一个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关键词构成,更次要的内容在下一个层次的分支中体现出来;④各个分支形成一个节点结构,表达该分支的意思.因此,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也应注意上面四点.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其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训练与培养学习者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将其自如地运用在学习乃至生活中,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创新.数学教育是以理解、探究、解决问题为价值取向,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4]中,具体提出了: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课程要求.不仅重视数学的“四基”的教学与“四能”的培养,还指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三会”).核心素养强调知识和思维能力,因为只有思维能力才是提升未来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何提升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了解学生发展的特性,提高教学技能的水平,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达到这一目标.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数学核心思维培养的优势

(1)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学科知识体系

数学学科具有其特殊性,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是其显著特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呈螺旋式上升结构,新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基础,而思维导图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一个核心概念入手,发挥自己的思维,将各个相关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图式的方式厘清所有知识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摆脱固有的学习套路,增强学习兴趣,在脑海中建立起完整有序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数学学科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那些抽象烦琐的数字和概念往往很难理解,并不能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可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可从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各种相关的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也达到了逻辑性和发散性的统一,从而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片段设计

新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个重要的环节,也有许多教学理论都在探讨如何教授一个新知识点,能够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思维导图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将一长串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必修4第1章1,2,3小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为例,具体阐释如何依托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

问题1:求值:

(1)cos390°;(2)sin 150°;(3)sin 7π6;(4)tan-π6.

图1解:(1)cos 390°=cos(360°+30°),发现与30°角的终边相同,且30°角在第一象限,因此cos 390°=cos 30°=32.

(2)sin 150°=sin(180°-30°).画出单位圆如图1,发现30°角与150°角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点P与点Q的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因此sin 150°=sin 30°=12.

(3)sin 7π6=sinπ+π6.由于7π6与π6的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7π6在第三象限,而第三象限的正弦值为负,故sin 7π6=-sin π6=-12.

图2(4)tan-π6.画出单位圆如图2,发现-π6与π6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点A与点B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所以sin π6=-sin-π6,cos π6=cos-π6,

tan-π6=sin-π6[]cos-π6=-sin π6[]cos π6=-3[]3=-tan π6.

设计意图: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关联与反思能力.

问题2:在解决问题1中,有什么萌生的想法?

探求:①-α→α②α+2kπ→α(k∈Z)

③π+α→α

④π-α→α

设计意图:从问题1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正弦、余弦、正切来说,存在以上4种诱导变化,那么它们的诱导变化究竟是怎样的,则需要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刚才做的题目,发散其思维,找出诱导关系,并证明其诱导关系的正确性.

问题3:你打算如何推导出下列三组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问题2中的①③④)

解:由②α+2kπ→α(k∈Z)出发,这是问题1中的(1)求cos 390°的值的具体体现.由之前学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可知,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390°是由30°的角逆时针旋转360°得来的,故两者终边相同),即有cos α=cos(α+2kπ)(k∈Z),

sin α=sin(α+2kπ)(k∈Z).又因为tan α=sin αcos α,则:

tan α=tan(α+2kπ)(k∈Z).

首先推導① -α→α,

可以看到这是问题1中(4)求tan-π6值的特殊表现.那么我们可以将-π6扩大为普通的一个角α(由于我们一般多将α设定为锐角,所以在这里我们假定α为锐角),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

点P1(cos α,sin α),点P2(cos(-α),sin(-α))(如图3),由于P1,P2关于x轴对称,则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则有:

cos α=cos(-α),

sin α=-sin(-α).

又因为tan α=sin αcos α,所以

tan α=-tan(-α).

接着推导③π+α→α,

可以看到这是问题1中(3)求sin 7π6 值的特殊表现.同理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普通的角α,来探求这其中的三角函数关系.

点P1(cos α,sin α),点P4(cos(π+α),sin(π+α))(如图3),由于P1,P4关于原点对称,则横坐标、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则有:

cos α=-cos(π+α),

sin α=-sin(π+α).

又因为tan α=sin αcos α,所以

tan α=tan(π+α).

最后推导④π-α→α,

可以看到这是问题1中(2)求sin 150°值的特殊表现.同理:

点P1(cos α,sin α),点P3(cos(π-α),sin(π-α))(如图3),由于P1,P3关于y轴对称,则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则有:

cos α=-cos(π-α),

sin α=sin(π-α),

又因为tan α=sin αcos α,所以

tan α=-tan(π-α).

图3

设计意图:从问题1到问题3,从特殊具体的三角函数到一般抽象的三角函数,一一对应,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由单位圆出发,通过一个清晰的图便可看出这四类角的三角函数关系,简洁明了,带领学生分析其推导过程:角的关系→终边关系→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三角函数关系.一步步推进,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整体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思考:是否有更简便的证明方法?(课后思考)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学习完相关理论之后,开始练习,解答例题,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应用1:求值:

(1)sin 19π6; (2)cos 11π4;

(3)tan-1560°;(4)sin-16π3.

解:(1)sin 19π6=sin2π+π+π6=sinπ+π6=-sin π6=-12.

(2)cos 11π4=cos2π+π-π4=cosπ-π4=-cos π4=-22.

(3)tan-1560°=-tan 1560°=-tan1800°-240°=tan 240°=tan 60°=3.

(4)sin-16π3=-sin 16π3=-sin4π+π+π3=-sinπ+π3=sin π3=32.

设计意图:快与准地选取恰当的诱导公式,与问题1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诱导公式的便捷性,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知识,加强知识点与具体题目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解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应用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1-cos x;

(2)f(x)=x-sin x.

解:解决奇偶性问题,首先要回顾之前所学内容,步骤如下:定义域→判断f(x)与f(-x)的关系→得出结论.

对于(1)来说,f(-x)=1-cos(-x),由诱导公式知:cos(-x)=cos x,因此f(x)=f(-x),则f(x)为偶函数.

对于(2)来说,f(-x)=-x-sin(-x),由诱导公式知:sin(-x)=-sin x,因此f(-x)=-x-(-sin x)=-x+sin x,f(x)=-f(-x),则f(x)为奇函数.

设计意图:由应用2,我们可发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不仅仅只用于求三角函数的值上,还可以用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思考·运用”的题目设计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各个知识点存在相通的地方,学生应从整体把握,要具备“学会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会解题也正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课堂小结:

(1)我们是怎样获得诱导公式的?

(2)如何利用诱导公式?如何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本节课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紧紧围绕单位圆这张图,依托思维导图来建构新知识点,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梳理知识结构,构建一个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框架,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这一节知识点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更快地找到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之前所学的任意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进行一个回顾复习,并以典型的例题作为新知识讲授的载体,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促进他们最终建构与生成如图4所示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思维导图.

第二象限:sin为正sin(π-α)=sin α

cos(π-α)=-cos α

tan(π-α)=-tan α

第三象限:tan为正sin(π+α)=-sin α

cos(π+α)=-cos α

tan(π+α)=tan α

sin(α+2kπ)=sin α(k∈Z)

cos(α+2kπ)=cos α(k∈Z)

tan(α+2kπ)=tan α(k∈Z)

第一象限:全为正

sin(-α)=-sin α

cos(-α)=cos α

tan(-α)=-tan α

第四象限:cos为正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问题引入新课,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利用单位圆清晰地将四种角在图上反映出来,从具体的例子出发,探索一般情况下诱导公式的正确性,认知心理学表明,个体心智的提升可以通过后天大量有目的的练习来完成,并且我们不断更新头脑中的概念和语义,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紧密联系,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消化酶,作为新知识的建构基础,在此基础上新知识才能得以建立.因此,设计的例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与旧知识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抛出了新知识的学习,并且与练习题相互对应,从而检验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最后绘制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思维导图,学生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渐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进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运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框架、知识脉络是非常重要的,绘制思维导图时,个体利用已有的脉络和框架,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去画,在整理导图分支时,要特别注意各分支之间的关联.我们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数学复习课中,能改善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看,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学生找到关键主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厘清知识的主干和分支,从而使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从学生学习的本质来看,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建构,让学生在思维困顿时利用思维导图,突破思维定式,让思维向纵向深处发展.从教师教学来看,思维导图能把复杂的关系条理化,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有效克服语言交流的抽象,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

数学教学如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贡献呢?章建跃博士认为:“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概念的内在逻辑为线索,精心选择学习素材,构建学习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建立目标明确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掌握数学‘双基,形成思维能力.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5].”理想的数学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感悟蕴含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是学生日积月累的结果,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Tony Buzan.The Mind Map Book[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新,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6-40,98-101.

[3]王菠.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数学复习课[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章建跃.树立课程意识,落实核心素养[J].数学通报,2016(5):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