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信的舞台

时间:2024-05-08

王钰

【摘要】通过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心理,针对学生自我尊重和受他人尊重的本能,制订了以评價标准分层和教学内容分层二维分层教学方案,守住课堂45分钟,激发学生的斗志,最后通过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以及积极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自信;评价标准分层;流动课堂;教学内容分层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那么除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备课质量,精选例题,课堂上紧凑地安排好教学进度之外,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呢?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也做出了大胆的实践,发现了一条新的道路.

一、利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情,做到知己知彼

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在向教师要效率,似乎教师安排得越周到、越紧凑,学生就能学得越多越好,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我个人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当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知识,那么教师的授课才会是有效的,否则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第四点,尊重需求是指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需求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有相当多的学生是不够自信的,他们从学习中体会到的是失败、痛苦和自卑,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能积极学习、爱上学习呢?这种情况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尤其明显,他们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较少获得肯定和自信,所以很难找到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得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等.作为一名初中教师,面对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他们敏感、好胜,于是我就试图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名学生能够体验“赢的感受”,及时地自我肯定,从而真正获得自信,这样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勇敢尝试分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一)评价标准的分层,让学生看到“赢的希望”

先将整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某两次成绩的平均分依次分成A、B、C三个大组,再将每个大组细分成A1、A2、B1、B2、C1、C2六个小组,在分组时要注意同一层次的两个小组要水平均衡,然后在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组别坐在规定的座位上,形成“流动课堂”.

分组的做法将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产生竞争,二是给学生正确定位,找到合适的参照目标,让学生在可发展的范围内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来竞争.

在我们的课堂上,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以外,多安排了一个批改计分环节,我会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练习,并按题目的难度给A、B、C三组提出不同的得分标准,然后当场统计六个小组得分,每天累计,两周以后结算总分.学生们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用团体的层级模糊个人的能力差别,树立不同能力层级学生学习的信心、学习的荣誉感,而且因为要考虑团体的利益,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会不自觉地提升.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个人都会积极参与,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教学分层模式,这样的课堂能给他们带来合作、竞争等各种乐趣.分组的做法适应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以自我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增强的“逆反心理”等个性特征;自尊心、同情心、进取心,独立性、创造性鲜明的情感特点……渐渐地,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所期待,分层教学初战小胜.

(二)教学内容的分层,让学生萌生出“尝试的意愿”

“温故而知新”,以旧推新的学习能力因各种因素每个人都不同,“温故”的能力将学生自然分为好与差.学习内容分层就必须让成绩较差的学生“恢复记忆”;巩固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学习内容分层可以保持各种层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层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分层细化,才能实现学生提高的目的.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例题、练习的分层,另一类是评价的分层.

课堂实例一:

在讲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了因式分解法,在讲到提取公因式时我给出了一组例题:

这一组例题的难度是逐步上升的,而且主要是为后面解一元二次方程服务的,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有时几乎是像讲授新课一样的,讲解完例题之后,我立刻给出一组练习:

在学生做完后,我让他们交换批改,并当场订正,然后我给出一个记分标准(见下表),学生根据标准就知道自己的得分了,然后我当场让学生举手,如,加三分就举三根手指,以此类推,这样就很快可以知道小组目前的分数.由于是交换批改,统计时互相监督,很少有学生会有不诚实的情况,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这道例题中首先要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180°来解决,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解决第①小题,而第②小题要利用第①小题中∠BFD与∠EFC相等的条件,有一些难度,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酌情给出提示,而第③小题用的是字母代数的知识,更抽象,也就是难度更大了,第④小题取消了等腰的条件,需要用到整体思想,难度最大.这一道几何题,我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A组学生第①②两小题基本没问题,第③题有少数学生有点困难,多数学生可以做对,但对第④题就只有思维能力更强的学生才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B组学生第①小题基本没问题,第②题有少数学生有点困难,需要我给出提示,同样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时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C组学生解决了第①小题后再口头改换一个角度,使他们再巩固一次,这样就使得他们可以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最后讲解整道题目,总体来说打了个时间差,做到因人制宜.到最后结分时,我让学生按照下表的标准来记分,我发现有些C组的学生根据我的个别提示也能做对第②③小题了,B组也有能完成③④小题的了,这使得学生特别高兴,自豪的表情写在脸上,渐渐地,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多了几分.

在两个案例中,既有教学内容的分层,又有评价体系的分层,这使得每名学生首先都会很认真地听讲前面的例题,然后在做的时候也十分专注,尽量做到最好,即使有不会做的也会尽力去思考,经过这样的分层设定,C组的学生也总能做对1~2道题,不至于完全失去信心,而A组的学生想要全对,也必须十分仔细或者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学生总能有或多或少的加分,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努力及时获得一些肯定,日积月累后,学习的成绩也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于课后作业,我也进行了分层的布置,尤其是课外的思考题,也根据难度予以划分,这样就实现了课堂的延伸.

三、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带来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对听课和做题都有了多一分的兴趣,有时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加赛”,由于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为荣誉而战,考试退步的学生我也很少批评,但这样却反而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自发上进的能力,极少的批评和更多的鼓励,使学生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所以从各个角度都促进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年的分层教学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学生们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脸上渐渐透射出“我能行”的光彩,而我也多了一份对教育教学的坚定信念,对教育的本质也多了一层理解与思考.可以说数学课堂已经成为我和学生共同的自信心的发源地!下一步我的目标是细化课堂内容的准备以及课后作业的分层,实现更细致、更完整的体系化的分层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一起找到更适切的分层教育教学模式,争取继续教学相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