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薛飞
【摘要】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学习本位”时代环境之后,如何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呼声便日益变高.这也直接让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课题,需要切实转变师生互动方式,以新型的平等互动引导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对于这一点,笔者也存在个人认知,而本文将基于此,从保障学生选择权利的角度,客观分析如何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力;学生选择;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型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CJK-Z202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都存在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问题,因为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要在规定时间内传递数学知识,且学科考试又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以教材所收录的知识点为主,所以教师会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去传递教材内容,也因此出现了“教教材”的现实问题.在此过程中,初中生是不具备选择权利的,而这也就直接影响着学生本身的学习行为,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以生为本思想的全面普及,初中数学教师便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此之前,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权利.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全面分析.
一、将预习落到实处,确定教学节奏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学习方法,并不是要让学生盲目选择,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实现自主思考.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个人数学认知起点,所以课前预习是必要的.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则要监督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数学知识,同时还要丰富预习反馈,帮助学生合理调控数学学习节奏.因此,教师则可利用一些导学手段将预习活动落到实处.
1.以学案导学,培养学生预习意识
导学案最初是针对教案的不足、缺陷所形成的一种导学工具,同样也是由教师设计的,但是师生双方是共享的,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在预习环节也能发挥重要的导学效果.当然,由初中数学教师设计导学案并不违背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使其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初衷,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科学辅导,可帮助学生真正实现长足进步.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则要尝试以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预习活动,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使其切实实现有效学习.
如在“合并同类项”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针对本课知识设计了一份导学案,以便让学生顺利预习本课知识.首先,笔者在导学案的开端明确了预习目标,即了解什么是合并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基本运算法则、感受图形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计算多项式的值.这一学案内容可以直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主判断本轮预习活动的基本任务.接着,导学案则以“知识解释”栏目,围绕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合并法则、计算多项式的步骤等基本概念展现了一些填空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发现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据此,只要本班学生认真负责,则可自主利用导学案完成预习任务.
2.以微课辅学,优化学生预习效果
微课是一种数字化视频资源,之所以要在预习教学时应用微课资源,是为了全面改善學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因为微课可以启发学生,集中精力帮助学生解决某一个认知疑问,从而切实改善预习效果.可以说,微课资源的应用形式是十分灵活的,而且由于整体时长并不长,学生直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数学知识,可以真正让学生实现有效预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资源引导学生预习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实现数学探究,使其及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针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知识制作了一个微课,展现了本班学生已经学过的有理数计算知识,然后列出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算式,据此解释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计算法则,还总结了顺口溜,以便让学生熟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当然,在课前利用微课的基本目的是要让学生自主预习本课知识,所以笔者会在班级群中上传微课,与学生共享.值得一提的是,QQ这一社交软件支持查看资源下载次数的功能,所以笔者会实时追踪这一线上数据,及时提醒学生,让学生自觉观看微课,使其积极预习本课知识.
3.以作业监学,反馈学生预习效益
初中数学教师一般会在知识教学结束之后设计作业,因为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结束之后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解题活动检验新知内化情况,使其由此归纳解题技巧,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做准备.但是,殊不知,在预习阶段,教师也可直接利用简单的习题去检测学生的自主预习成效,而且还可以总结习题检测结果,初步预设学生的预习成效,以便逐步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做准备.
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由于笔者只能通过线上监督判断本班学生是否下载了微课,无法实时监督学生是否真正实现了自主预习,所以笔者还围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知识设计了预习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写作业.只要学生能够熟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那么基本便可有效解题;但是如果学生混淆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则会出现运算错误.因此,这些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切实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效,笔者也由此发现本班学生虽然基本都能利用微课、教材知识准确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算式结果,但是缺乏简便计算意识.于是,笔者据此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算式.
二、构建开放课堂,创新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其以主人翁姿态参与课堂活动,不可单向讲解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初中生会不自觉地做出学习选择,比如围绕数学问题选择数学材料,根据探究需求选择学习方法,等等.初中数学教师也可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开放性、生本化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而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角度逐步调整课堂教学形式,切实保护学生的学习选择权,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基于学生好奇心理,选择探究形式
实际上,初中生身上还保留着比较天真的心理特征,而且由于人生经验不足,对外界社会的好奇心依然是比较重的.但是,如果在学生产生好奇时,便平铺直叙地讲解知识,忽视学生个人体验,那么则会无形中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无法真正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对于这一点,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选择以探究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数学知识,使其根据探究需求参与讨论、整理资料,以便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选择负责.
如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观察了教室内的直线,指出了墙壁边缝、黑板边缘、窗户边缘等直线,让学生观察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入了“平行线”概念.接着,本班学生便需以5人合作的方式探索直线平行的基本条件,正确认识直线平行这一特殊的位置关系,以便及时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2.基于学生形象思维,选择情境策略
一直以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以及数学课程以逻辑、抽象思维著称的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是很难消失、调和的,这也是导致许多学生都无法学会学数学的基本原因.那么,既然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数学学习方法,及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便也要遵循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由此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选择通过情境教学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应用情境,以便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顺利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状态,从而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如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教学中,虽然笔者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但是前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直线、分析直线关系,则体现的便是情境教学思想,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属于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直线平行的位置特点与直线关系.实践证明,这就可以让学生顺利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累有效学习经验.
3.基于学生个体差异,选择分层指导
分层教学指导是基于生生差异所提出的一种教学设想,应该切实关注学生本身的思维状态、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潜能.实际上,通过分层教学指导,我们便能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学习选择权,而且体现的是面向学生、“让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等新思想,可以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效益,更易于促使学生积累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因此,在基于学生选择权利的学习本位教学思想下,初中数学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分层教学指导活动,以层次化、递进式的数学教学指导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数学学习任务:第一层是简单层次的课时任务,即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计算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二层是稍高难度的教学任务,即利用应用题让学生自主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引导学生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如此,则有利于让本班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学习本课新知.当然,笔者也会针对各层学生的学习需求辅导学生,调整教学节奏,尽量让各个学生都能更新知识结构.
三、设计专项练习,实现实时辅导
专项练习活动是一种专门针对学生的认知盲区、认知不足所形成的一种习题设计与教学活动,目的是讓学生在数量有限、知识点集中的习题教学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题,实时辅导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1.整合习题资源,设计专项习题作业
在设计专项习题任务时,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而至于如何才能获取最真实的解题反馈,则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课堂总结活动,多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或者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反思、总结活动,使其通过数学日记展现自己的认知缺陷.据此,初中数学教师则可与学生一同设计习题资源,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做准备.
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写一份课堂学习心得,真诚展现自己对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学习心得,分别阐述自己的学习收获与现有认知不足.因此,笔者并不着急设计课后作业,而是在搜集了学生学习心得之后,便客观分析了学情需求,发现学生在应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存在知识迁移问题,所以便由此设计了一些判断题、证明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2.实现实时辅导,总结错题资源
设计数学作业并不是单纯让学生做题,而是让学生在解题时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便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数学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辅导学生,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当然,在此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也要监督学生自主整理错题资源,使其积极反思,帮助学生顺利内化数学知识,使其在丰富的解题活动中实现健康成长.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中,待学生完成了专项习题检测任务之后,笔者就实时辅导了学生.为此,笔者首先公开了习题答案,让学生自主归纳错题题号,使其初步修改错题,然后划去因为粗心大意出现的错题题号,最后保留一些自己真正存在知识疑问的错题题号,据此组织了习题讲解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了错题资源、解题技巧.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本教育思想,保护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利,让学习真正发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做准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进行全方位改革,切实保护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何惠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华夏教师,2018(30):22.
[2]杨小英.运用“导学案”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94-195.
[3]卢秀兰.初中生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4]刘亚亚.农村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实践[D].延安大学,20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