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郭东红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应注重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日后生活、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达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摒弃传统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病,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加强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环节;有效性;创新能力
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本课程,数学对学生在之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过程不能只关注教什么,而应该关注教学行为达到的“效果”,即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每位教师都会按照一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与施教.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受益最大化.教师应该尽可能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教学取得的结果应符合学生日后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发展情况,总结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建立数学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函数、数列、几何、概率统计、算法等),这些数学理论基础对学生以后的高等数学学习,以及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数学和数据处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及图形学等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在高中教学过程,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要准确、全面且清晰易懂,要帮助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学科,不同于一般的理解科学或者实验性科学.数学侧重于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就决定了数学的学习绝非死记硬背,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实践数学模型应用
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数学文字、符号或图形转换成数学语言,这就是数学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
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综合概括,这样可使得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易于理解.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与其说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新课标下的教学增加了大量源于日常生活的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采集与转化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应用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体会数学化的思想.
(四)激发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数学的一种再创造.例如,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构造能力提高的基础.学生使用已知条件,通过仔细观察,精心设计,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创造性地构造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数学知识中,除去非本质的干扰因素,从而解决未知问题.创新能力应该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欲望.
二、教学的现状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导致学生思维严重僵化.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如下:
(一)“填鸭式”教学
很多学校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偏离了教育初衷,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被动的状态.
(二)机械式重复
有些教师仍然喜欢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课后有做不完的数学题,课堂上还有高考真题.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不断地机械式重复使得学生在数学上花费很多的时间,但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很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当前的发展,而且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更不懂得如何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三)经验教学
教师以经验教学为主,在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存在以下局限性:教师完全根据以往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忽略了新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性,不注意因材施教.
(四)教育理念落后
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高中数学课程新增加了算法来满足信息时代的需要,它把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引入了教学中,但有些教师在思想上和教學上不能与时俱进,认为这些毫无必要.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对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培养,只是罗列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有效性教学的着手点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教导、学习和结果效率这三个方面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与启发
教材的呈现应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新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或者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来引入,由简入难,循序渐进.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模型,利用投影或多媒体,使学生能够先有直观的认识.在引入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应以学生初中时期已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函数作为引导,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出租车计价、营业利润等),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启发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二)探索与研究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和研究性很强的科学,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应该是探究和研究的过程.探究与研究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流程: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和创新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一起讨论、实践和探索.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培养其参与数学学习中的意识,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再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5 .
[2]黄牧二.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1):34-35.
[3]张月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162,166.
[4]Meerschaert.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M].刘来福,杨淳,黄海洋,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殷冬琴.浅谈数学建模与数学创新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0-1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