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本刊记者 金航 ◇ 图/ 实习生 霍智伟
典藏
2015年6月19日,“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重庆”在重庆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巡展的首站。参展的122件中国美术馆典藏经典,皆为西部主题。
成为首站并非偶然。此前,组委会已公开阐述原因:这主要是考虑到重庆美术在近现代美术历史上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有一条清晰的脉络。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大批美术大师汇聚山城。那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徐悲鸿、林风眠、吕凤子、潘天寿、张善子、李可染、傅抱石、陈之佛……
大家云集,佳作迭出。那时,重庆美术创作达到一个巅峰状态。徐悲鸿的《巴人汲水》、林风眠的《红梅图》、吕凤子的《金陵怀古图》、李可染的《牧童图》《渔父图》等等,均成于在重庆期间。
当时,位于江北盘溪的中国画院,更是成就了大量美术人才和美术精品。
①藏女负水(吴作人 油画 61×73cm 1946年)
②哈萨克牧羊女(董希文 油画163×128cm 1948年)
①
②
潘天寿与徐悲鸿,正是在盘溪比邻而居。
盘溪,也因之成为那个时候重庆美术的一个标志性地域符号。
美术大家们为重庆的美术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实力,重庆也为这些大家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创作素材。著名艺术家宗其香在《嘉陵江船工》中,表现了抗战时期重庆船工的日常生活场景;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秦宣夫1944年创作的《战时校园》,勾勒出当时内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葱葱郁郁的外景。
这样的脉络并未中断。当盘溪成为一段中国美术史上无法忽略的历史,重庆的美术在前期的积淀下继续前行。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土美术家。
其中就包括罗中立。
他的《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中获得金奖,旋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这种对创作者和作品的肯定,背后折射的是重庆美术从未停止的探索脚步与成就。
①父亲(罗中立 油画 215×150cm 1980年)
②青海长云(朱乃正 油画 160×140cm 1980年)
③大庆人
④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 油画 96×130cm 1981年)
④
①
②
①峡江图
(陆俨少 中国画179×95.6cm 1982年)
②川西三月
(中国画)
③春雪
(吴冠中 中国画 69×137cm 1987年)
④红岩
(钱松岩 中国画 104×81.5cm 1962年)
③
④
①
曾经,有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很“哲学”地说,罗中立画了我们的父亲,彭伟画了我们的儿子,谁来画我们?
“画了我们的儿子”的彭伟,80年后,西南大学副教授。2014年11月,彭伟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而立之年》,斩获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项——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
或许,从这些脉络中,我们可以窥见重庆美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即便,仅是一斑。
正在展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给了我们“窥见”重庆美术的另一扇窗。
②
①主人(徐匡阿鸽 版画70×70cm 1978年)
②初踏黄金路(李焕文 版画 54×49cm 1963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