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质疑让数学的教学之路走得更宽阔

时间:2024-05-08

唐友根

【摘要】传统的课堂中,大都是学生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程序解决问题,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不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思维从疑问开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关键词】质疑;营造氛围;敢质疑;引导方向;会质疑;思维;宽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源泉.传统的课堂中,大都是学生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程序解决问题,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不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思维从疑问开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猜测、敢质疑

传统的课堂,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我们习惯按设定的教学流程引领学生探究“是什么”,一味地教知识,急于得出结论后进行实践运用,可是教师很少带领学生去探寻数学知识的“为什么”.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即使相当好的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写出漂亮的答句之后,就会合上书本找点别的事情来做,这样他们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绝佳机会.”学生没有疑问,就没有求知的欲望.课堂,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教学片段:“3的倍数”.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2、5的倍数特征了,并且知道是与一个数的个位有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3的倍数特征.想不想知道3的倍数特征,请大胆猜想一下.

生1:个位上是1、3、5、7、9的数就是3的倍数.

师: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谁能举例说明.(让不同意这个猜想的学生举出反例,证明猜想是错误的)

生2:我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3、6、9的数.

师:这个规律对不对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找一个数,试试好吗?

案例中的“慢性子”教师,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异想天开的思维见解,都耐心地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促使学生敢于提出与同学不同的见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之路,让学生大胆猜测、敢于质疑,从本质上理解知其然和其所以然.

二、引导方向,使学生学会质疑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知识范围得到延伸,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平时的教学中,如,概念的教学,可以熟读概念,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比如,在学习“倒数”时,提出:相加等于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吗?一定是两个数的乘积吗?三个数行吗?也可以从结论的细节中质疑.再如,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是: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相同的数,商是不是也不变?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不放过任何细节,对于自主提出的问题,他们会有一探究竟的兴趣.给学生多一思考的时间,他们将会收获更多.

三、借疑启思,让思维充满灵动性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学片段: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小组合作的任务,现在我们请太阳组的同学上台展示.

生1: 已知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乘火车用了12小时,要知道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用乘法计算,列式145×12.〖JP〗

生2(完整地板书计算过程).

生3:对于我们的解答,你们有补充或者疑问吗?

代表1: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4: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就是求12个145有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代表2: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对齐十位?

生4: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也应该对齐十位……

本堂課的这个环节,教师请小组集体展示探究过程,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他人分享,其他组的成员一起向他们提问,提问的难度有难有易,面向全体,引导学生全面地、综合地、深入地分析问题,充分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学会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和合理地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让思维充满灵动性,给课堂的继续学习留下无限的可能.

四、寓疑生活,提升生活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生活处处皆教育,利用好生活世界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教学片段:“认识负数”.

张老师在讲解负数在身高中的妙用时,出示自己的儿子的身高-2 cm,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张教师趁机让学生解释儿子身高-2厘米的意义.有学生猜测是地下两厘米,有学生认为可能是他儿子的身高低于一个身高标准.学生在之前的操作过程中充分地感知了0的作用,知道了0是一种标准,联想到身高也有标准.

数学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于生活中,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觉得数学无用.学透了,自然会发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发现之旅,实实在在地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质疑和探究中获取新知,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让数学的学习之路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