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从低年级数感中培养学生思维天赋的有效性

时间:2024-05-08

管青叶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纹一样,但是谁也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我们是怎样思维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人的思维完全相同的情况,而这其中总有些思维方式是好于另一些思维方式的.所以说,思维的产生不需要训练,思维需要耐心而周详的教育才能充分地实现其能力.接受必要的思维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思维发展,还可以使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惯例的奴性的服从.

【关键词】低年级数感;思维天赋;有效性培养

面对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我问:“你喜欢数学吗?”孩子稚嫩的童音回答我:“喜欢,因为学数学能让我变得更聪明.”可见,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都对数学学科寄予了厚望,把思维訓练的任务集中在数学课、数学教师的身上.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要研究和实践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维训练,训练什么,在什么时间训练.

有眼就要看;有耳就要听;意志不能阻挡;身体去感应万物.

沃兹沃斯的这几句诗特别适合形容学生热衷于探究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也正是帮助学生扩展经验的基本要素,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天赋资源.

例如,在“认识10以内的数”练习课上,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基数的意义,并把数的多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一段课堂实录】

师:今天早上我在早市买了一些橘子,装在了两个袋子里,你们看,我用的这两个袋子一样吗?你们猜猜,哪个袋子里装的橘子多?为什么?

生:(绝大多数猜得对)

1.因为袋子鼓;

2.老师的手低,好像很沉.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

生:拿出来数数(几乎异口同声).

师:(带着学生数少的那一袋)——1、2、3、4、5、6个.

师:另外的一袋你们猜比这一袋要多,是吗?那你们猜猜,另一袋中会有几个?

生:10个、8个、20个……

师:你们怎么不往少了猜?

生:因为比6多,所以要猜比6大的数.

师:谁猜得对呢?

生:数一数.

师:(带着学生数)1、2、3、4、5、6、7、8,8个.

师:(评价)确实是这袋多,谁猜对了?你们真会观察,能根据袋子鼓不鼓来判断,还有的学生注意到多的一袋重一些,老师提着的时候手要低,你们真是厉害,了不起.

师:有可能是20个吗?想一想,如果是20个会怎样?

生:袋子就满了,装不下了.

一、以猜橘子多少为思考内容引发学生去探寻

在教学设计上,意图一,用两个相同的袋子给学生一个在比较时的标准,避免学生感到“不能两全”;意图二,猜一猜的方式适应了学生认知心理,小学生对猜一猜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意图三,用两个袋子分别装了6个和8个橘子,不会因为数大造成障碍,又有着相差不远的数距,让学生猜起来也不是轻而易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感.从学生思维规律上分析,是建立在了学生的好奇心上.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猜多少,可以说不需要什么理智的思考,这就像儿童通过触摸、乱敲乱打、窥视等方式去琢磨事情一样,即使教师不问,也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面对两袋橘子会想一想哪袋多.而教师的发问只不过是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思考,指向更明确而已.但学生这一近乎本能的思考,却是进一步寻求结果的前提.这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就迫使学生把刚才自己脑海中的闪念重新思考,进行语言的组织并表达出来,这就比学生看见了,想了想,就去扒着袋子看要有价值.

二、数学方法的渗透建立在学生渴望的验证上

“你们猜得对不对呢?”当教师的问题话音未落,学生就大声地回应道:“数数.”可见,学生对点数后的结论是信服的,这当中就渗透着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觉得不必把现象后面的道理给学生挑明,随着他们解决问题数量的增加、类型的丰富,他们自然会感受到用数据表示结果的优势.

三、在学生生活经历的参与中强化了他们对数的感觉

当教师从袋中一个一个把橘子拿出,学生一起点数出6个后,教师又把这6个橘子装回了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6个橘子装在袋里会有多少.于是教师又问:“你们说另一袋橘子要比这袋多,那猜一猜,会有多少?”学生已知少的一袋是6个,这为猜多的一袋有几个奠定了一个量的基础,学生再猜数时不应该再是盲目的,应该有个范围了.随后教师帮助纠正为什么不是20,追问学生如果是20会怎样?是利用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又一次在猜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但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表现为提出问题,而不注意问题的解答.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的迅速变换,并没有发展成为连续的思维,好奇心仅表现为随问随答.此时教师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得理智的发展.一般说来,教师必须搞清楚好奇心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人的思维方式及一般规律的了解,联系自己平日教学情境的创设,我觉得学生的好奇心很难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被激发甚至增加.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材料和条件,使生理的好奇心被引导到有目的、能产生结果的、增长知识的探究中来,转化为向别人求教、向书本求教的能力.只要帮助孩子树立一个稍远一些的目标,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找出和插入一些行动、观念,就能实现理智的发展.一个长远的目标主导着一系列连续的探究和观察,这个过程达到何种程度,好奇心表现的理智特点也就达到何种程度.

没有促使其自身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任何东西也不能生长发展,就像没有幼芽,肥沃的土壤中不能长出庄稼一样,思维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必须了解最初的资源的性质,使我们训练思维的工作不再在黑暗中摸索,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龚晓芸.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1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