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在实际需求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时间:2024-05-08

魏丹蕾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情况及其作用和意义,就必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产生统计需要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中体会统计的意义.

【关键词】 经历过程;联系生活;统计

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就是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统计. 以《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数据的分段整理是统计中分类整理的一种形式,教材上根据给鼓号队订服装这一情景,给出了鼓号队学生的身高数据和分段的标准,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产生订服装各个尺码的数量.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由于教材只能静态地呈现问题,因此省去了“产生统计需要”这个环节. 根据本地学生的情况,数每一段有多少人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 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落在了体会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和价值上. 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片断实录:

一、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分段整理的需求

1. 师:学校要给大家订新校服了,想一想,穿多大的校服,主要由什么决定?

生1:身高.

生2:体重,还有腰围.

师:同学们平时非常注意留意生活!你们说的这些都要考虑,学校在给同学们订校服时,主要是以身高为参考标准的.

2. (实物投影“四(x)班身高记录单”)

师:这是大家在上课之前收集的我们班同学的身高. 有了这张记录单,我们才可以根据身高订校服. 同学们做的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同学身高的大概情况?

生:我们班有29名同学,孙xx最高,158 cm,胡xx最矮,132 cm.

3. 师:我们班学生个子高矮不一,服装厂会不会为每个不同的身高各定做一套校服?

生:不会的,太麻烦了.

师:那就都做一样大的,大家都穿一样大的校服呢?

生1:(笑)不行,孙xx穿着正好的衣服给胡xx穿就太大了.

生2:很多同学个子相差很大,穿一样的不合身.

师:你们考虑的真仔细!那么,怎么样设计校服的尺码,才能让服装厂工作起来不麻烦,同学们穿起来又比较合身呢?小组讨论,给出合适的方案,并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方便其他同学观看.

班级交流.

学生展示方案.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虽然方案不一样,但是大家都想到了一个共同点——将身高分段. (板书:分段)这样,差不多的身高的同学穿同一个尺码. 我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年身高增长大约5~6厘米,因此校服的尺码可以设为10 cm一段. 而成年人的衣服一般都是每隔5厘米一个尺码的.

师:工厂这样设置尺码——身高130~139 cm的穿小号,身高140~149 cm的穿中号,身高150~159 cm的穿大号.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 师:现在你知道该订什么号的衣服了吗?那我们现在可以把这张身高记录单直接送到服装厂去做校服了吗?

生1:可以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穿什么号了.

生2:我觉得不可以,这样看起来很乱,做衣服的时候不方便.

师:是啊,工厂一天那么多班级的同学做校服,要是都给一张这样的记录单,他们工作起来就麻烦了. 想一想,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工作?

生:数一数,各个尺码一共有多少人,告诉工厂做几套小号、几套中号、几套大号就行了.

师:你们所说的这个工作,就是在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板书:分段整理)

小组中合作分段整理,再填入统计表.

(校对结果后板书:填统计表)

2. 师:刚开始我们收集数据,得到一张身高记录单. 经过分段整理,又填入了统计表. 如果你是工厂师傅,你更喜欢拿到哪张单子?

生:统计表.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工厂师傅可以知道些什么信息?

生1:可以知道小号、中号、大号分别要做多少套.

生2:可以知道这个是我们四(x)班做校服的统计表,还有是什么时候做的表.

生3: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要订校服.

……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刚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板书:分析数据)

3. 师:订校服的问题解决了. 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订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数据.

师:通过分段整理,我们知道了每种服装要买多少套,解决了订校服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统计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

一、经历过程,产生分段整理数据的需要

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分类统计,会用画“正”字的方式统计数据. 因此在给出了分段方式的基础上整理数据,对于四年级学生并不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为什么要分段整理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在教学时,从“订校服”这一熟悉的场景出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订校服的经验,因此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要想让同学们穿的都合身,又不会给工厂的制作带来麻烦,就得让差不多身高的同学穿一样大的衣服——即将身高分段. 要想让工厂师傅制作校服时更方便地知道该做多少套,还要数出每个身高段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即分段整理数据. 最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工厂师傅,你更喜欢拿到哪张单子?”由此体会到分段整理数据的好处——让结果更加清楚明了,方便我们利用结果来解决问题.

经历了这个完整的过程,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了然于心,而其作用也不言而喻了.

二、联系生活,体会合理分段的必要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的、感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的资源,使学生能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例题教学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订校服的问题,订校服是每名学生都经历过的,自然不难想到将身高分段,因此在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这样的教学更贴近生活. 为了对分段的每段长度有更好的把握,我还参考了现实生活中衣服的尺码分段,再联系四年级小学生每年身高增长的情况,给教学增加“生活味”.

三、细心选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本课的练习时,我还搜寻了许多用到分段整理数据的生活实例用于练习,还介绍了生活中的将数据进行分段的实例,例如:

1. 语文老师对某次测验成绩的等第评判标准,体会将数据分段每段长度不一定要相等. 例如100分可以单独分一段,评估满分的同学,也可以和90~99分分为一段,都属于优秀的等第. 而这些不同的分段方式,是因为不同的评价需要而产生的,只要合理,都是好的分段方式;

2. 出示温度计图片(根据温度分段为冷、凉、舒适、天暖、炎热),让学生从中找到和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将温度分段,了解可以根据大多数人对温度的感受进行分段.

3. 判断少年儿童是否肥胖的一种标准就是,标准体重=年龄 × 2 + 8. 以11周岁儿童为例,标准体重则为11 × 2 + 8 = 30千克,那么

< 24千克 营养不良

24—36千克 正常范围

36.1—39千克 轻度肥胖

39.1—45 千克 中度肥胖

> 45千克 重度肥胖

这里的将体重进行分段,是调查许多11周岁儿童的体重之后,根据大多数人的体重制定的标准.

4. 阅读课本上的“你知道吗”,了解将空气污染指数分段以评估空气质量的状况的方法.

展示从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的2012年11月南京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对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段,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分段整理数据这一统计方法的价值,也对保护环境进行了教育.

通过对这些生活实例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分段整理数据的作用,感受到它的价值.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自觉地想到运用这种统计方法解决问题,而用于生活,就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