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注重数学思想渗透 促进数学经验积累

时间:2024-05-08

陈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 但是就我们目前的课堂来看,很多教师仍然较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三维目标上,缺乏对数学思想的敏锐触觉及对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重要性认识,更不知道数学思想与数学经验该如何有机结合,下面就我的课堂实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从一个案例谈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独立尝试计算长方形周长.

……

师: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这个长方形周长的?

生1:老师,我先算9 + 6 = 15(厘米)再算9 + 6 = 15(厘米),最后算15 + 15 = 30(厘米).

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

生1:我就是把长方形的4条边加起来,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老师这幅图上只有一个9和一个6,你算式里的另一个9和6是怎么来的呢?

生1:因为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嗯,利用长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意义来算图形的周长,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是先用9 × 2 = 18(厘米),再用6 × 2 = 12(厘米),最后把12和18加起来等于30厘米.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2:长方形有2条长,我就先算出长一共有18厘米,2条宽一共有12厘米,最后加起来就是30厘米了.

师:××同学把长方形的四条边进行了一个分类,分别算出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再加起来,有点数学家的意思了. 还有其他算法吗?

孩子们陷入了沉默.

师:那我们对比一下两名同学的方法,你们能看出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吗?

生:这两种方法都是算的长方形4条边的长度.

师;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吗?

生:第一种方法是加法,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乘法,再做加法.

师:为什么第一种要用加法,而第二种要先算乘法,再做加法呢?

生:第一种就是依次把长方形的4条边加起来,第二种是先把两条长和两条宽算出来,再加起来.

师;那我们还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来把四条边分一分组呢?

很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手.

生:老师,可以把长方形这样分. (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跑上讲台,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把长方形的4条边分成了2组. )我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2就可以了.

师:太棒了!把我们刚才提到的分类思想马上运用到了问题的解决中,了不起!

一、教师要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

小学数学中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有以下一些:抽象、推理、建模、分类、集合、函数、数形结合、化归、极限、符号化、方程等.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认真分析各个内容之中涉及数学思想的部分,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从而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经验. 像以上案例中的内容,可能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关注点都在公式的抽象与建模过程,而对于其中“分类”这一数学思想关注较少,在学生用分类的方式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后,自然渗透“分类”思想,这是一种自然的课堂生成,但是因为教师有较强的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所以就能更好也更自然地渗透了.

二、善于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凸显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但是在具体渗透时变成了生硬的介绍,割裂了教学知识与数学思想,变成了为渗透而渗透,造成学生缺乏对数学思想的真正理解,数学经验的积累就更谈不上了.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思想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我们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在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从两种方法中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分类思想的渗透,又进一步完成了长方形周长的抽象和建模,既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又凸显了数学思想.

三、及时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是建立数学、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教师渗透数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让学生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后,有意识地提问“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来把四条边分一分组呢?”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领会到了数学思想,更经历了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积累了数学经验,提高了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要有透过数学知识发现数学思想的眼睛,更要有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感悟数学思想,同时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