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破题—寻景—悟意—绘境,细品古诗画面之美

时间:2024-05-08

陈红梅

统编版小學语文低段教材共有古诗27首,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有描写山水田园生活的,有描写不同季节美景的。低段学生天真、活泼,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美好的憧憬,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画面。根据这一特点,笔者以“破题——寻景——悟意——绘境”之法,与学生一道,打开生活中的画卷,体会古诗画面之美,提升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一、破题,初知诗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打开古诗大门的钥匙。细细挖掘写景类古诗的题目,往往能带领学生更好走进文本。教会其破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读题就可以获取关于这首诗的重要信息。

比如:二年级下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读完题目后,就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围绕着‘晓,你能猜猜古诗的内容吗?”学生抓住一个“晓”字,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说了个八九不离十。明白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早上”,地点是“净慈寺”,事件是“诗人送别好友林子方”。教会学生破题的方法,就等于给学生一块敲门砖,通过运用这块敲门砖,把它变成理解古诗的垫脚石,相当于让学生有方法打开理解古诗的门,自然进入古诗的瑰丽世界。

破题之后,需抓住这份想了解诗意的好奇心、求知欲,“读”通诗句,猜读诗句,感知诗意。注意,读古诗并不是泛泛而读,而是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关注难字难词,根据注释或是已经积累的旧知读古诗,有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运用查字典、问老师或是问同学的方法攻克难关。做上记号的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学习的指向性,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遇到不懂的地方还可猜读,也为后续理解吊足胃口,引导学生通过回到文本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符合诗意,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致,起到抛砖引玉的妙用。

二、寻景,体味诗境

(一)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作诗时,往往触景生情,由感而发,或抒发内心的喜悦,或描摹忧愁、思念。写作背景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使学生获得准确的阅读感悟,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

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李白身在异乡,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心中不由得思念起远方的亲人和阔别已久的家乡,内心感慨万分:如果此时能有家人的陪伴该多好啊?学生在了解了李白当时的写作背景后,就能很好地明白诗人的内心,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惆怅的感觉来进行朗读。这样,在进行古诗课堂教学的时候,将写作背景的讲解带入其中,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的主旨。

(二)寻找景物,深入画面。教材低段古诗中,插图或诗句都暗藏着画面的玄机。找到古诗所描写的景物,学生脑中很容易地就可以浮现特定画面。如此,学习就变得有法可依。我们让学生读古诗,勾画古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思考这些景物如何搭配成和谐画面,学生就可以顺藤摸瓜,在画面中理解诗句。例如:一年级下册《小池》一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小荷”“尖尖角”是诗中特有的景物。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可以从才展露的“小荷”,明确本诗所描写的是夏季的景物,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风和日丽的夏天。

着眼于景物的全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色彩美,教会学生找一找带颜色的词语,勾画批注,依据这些颜色的词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带着自己的思考理解诗意,感知诗人的心境。如二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出现的表示颜色的四个词语“黄、翠、白、青”,这一组明丽鲜艳的词语,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生机勃勃的即视感,一幅夏日画面呼之欲出。“黄、翠、白、青”丰富着画面,传达着诗人创作时的愉悦心情,心境既诗境,批文入境,巧妙抵达。

三、悟意,共鸣诗情

(一)悟配图。“诗画本一家,相得益彰妙”。教材为古诗配画,大概为的就是让学生体会这份用心吧——能够结合图画来理解古诗的内容。事实上,只要学生能仔细观察图画,也能把古诗的意思大概讲出来,这也是理解写景古诗的一个突破口。

一年级上册的古诗《画》,配有这样的图:远处的山有淡淡的颜色,仿佛可以看见有水在流动。花依然开放,人从鸟的旁边经过。瞧!鸟儿一点都不感到惊讶。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学生只要能够留心观察画面中的景物,再吟诵几遍诗句,就可以把诗意说出个大概来。教会学生看配图,这样看图说话的方法会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从画面解诗情,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二)悟诗眼。“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的眼睛。从中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一首诗中最凝练、传神的地方。让学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当中,学会找诗眼,学生就能够抓住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很好地判断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二年级上册柳宗元所写的古诗《江雪》中,一个“独”字就可以凸显作者在江雪上垂钓时的孤独之感。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之后所写的这首诗,内心的孤绝,江雪上的垂钓好似诗人当时的内心独白。在悟读这首诗的时候,抓住这个“独”字就很符合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诵读出诗人内心的无限凄凉。读懂一个字,就打开领悟一首诗的门,进入诗人内心,感悟其情。

(三)悟主旨。观察古诗配图、抓诗眼已经为学生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理解诗意,领悟主旨就容易水到渠成了。杜甫的《绝句》以明快的颜色,明丽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春景,表达出杜甫当时内心的喜悦;诗人杨万里在净慈寺送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看到一片夏日丽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我们感到杨万里在祝愿林子方的未来前程,就像这大片的荷花一样,风光无限;李白看到天空挂着的月亮,产生了无限的乡愁,思念远方的亲人,思念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为每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诗人们在创作写景诗时,往往就是因为“情”随景发,在某个时间节点,触发某个景物,才情流露,所以写景诗实际是在抒发作者的情感。在看配图、抓诗眼、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就可以自然而然悟出一首诗的主旨。

四、绘境,提升拓展

在对古诗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是时候对其进行再“加工”了,包括绘诗景、绘思维导图等。让学生拿起画笔,绘出画面,如临其境,是最具创造力的时刻。瞧:火红的太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这是学生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诠释;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虽“笨笨拙拙”却好像有几千尺。这不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童年视角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学生的笔下变得灿烂。

追寻古诗中的画面之美,让学生走进诗里,体会诗情画意,自悟自得,感受古诗魅力,畅想诗境,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由此获得对古诗的审美体验,提升古诗的鉴赏能力。这,就是“破题——寻景——悟意——绘境”一法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